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极星汽车关闭中国最后门店,新势力品牌面临何种挑战?

时间:2025-10-21 09:17:36 来源:江瀚视野 作者:江瀚视野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极星汽车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与多数白手起家的新能源车企不同,极星汽车背靠吉利集团这棵大树,资源与优势显著。然而近日,一则极星汽车关闭中国最后一家直营门店的消息,引发了行业对这家知名新势力品牌的深度关注:这究竟是战略调整,还是市场困境的信号?


极星中国门店全面收缩,线上模式成新方向

据《商业周刊》报道,极星汽车(Polestar)已关闭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对此,极星方面回应称,此举是“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旨在更灵活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极星在中国已全面转向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可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完成购车流程,而现有车主的售后服务权益不受影响。

极星汽车的背景颇具戏剧性:这个瑞典高端新能源品牌于2015年被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沃尔沃汽车收购,201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随后在成都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北京开设首家极星空间。截至目前,极星已推出极星1、极星2、极星3、极星4四款车型,涵盖插电混动跑车与纯电SUV。2022年,极星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Gores Guggenheim合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变更为“PSNY”。


战略收缩背后:四大挑战凸显品牌困境

极星汽车的关店决策,折射出跨国新能源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深层困境。首先,作为外来品牌,极星始终未能突破中国市场的“文化壁垒”。中国汽车市场拥有独特的消费习惯、政策环境与竞争格局,从渠道布局到品牌认知,均需深度本地化。极星此次关闭直营门店,本质上是企业为应对经营压力而进行的常规商业调整,但其母公司沃尔沃成熟的售后网络,为已售产品的维保提供了基础保障。

其次,极星的品牌定位长期模糊。其产品线定价跨度极大:从售价145万元的插电混动跑车极星1,到25万元左右的纯电轿跑极星2,再到后续SUV车型极星3,价格区间横跨百万级豪华车与主流中高端电动车市场。这种“过山车式”定价策略,导致消费者对极星的认知严重分裂——它究竟是与保时捷、特斯拉竞争的豪华性能品牌,还是主打性价比的大众化新能源品牌?答案始终未明。

品牌定位的本质是差异化竞争,而极星在这一环节严重失焦。它既未像特斯拉那样以技术叙事构建颠覆性形象,也未像蔚来那样通过用户社区打造情感连接,更未像理想那样精准锁定家庭用户需求。尽管产品设计融入北欧简约美学,但在智能化、续航、补能效率等中国消费者核心关注的指标上,极星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结果便是,其在高端市场难以撼动BBA的电动化转型,在中端市场又难以与小鹏、比亚迪等本土品牌竞争,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第三,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价格战到配置升级,各家新势力均使出浑身解数。然而,极星汽车在战略定力上表现欠佳。自2017年进入中国以来,其中国区负责人6年内更换6任,频繁的领导层更迭导致战略方向不稳定、执行层面混乱。每一任新领导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管理风格,使得企业运营缺乏连贯性,内部团队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下降,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在竞争对手逐步构建护城河的同时,极星却因内部动荡错失发展机遇,逐渐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第四,中国市场虽重要,但极星作为国际品牌,不能将所有资源寄托于单一市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潮中,各地区市场均蕴含机遇与挑战。极星需跳出局部市场局限,从全球视角审视自身优势与不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等方式,构建难以被模仿的竞争优势。这或许才是其突破困境的关键。


极星汽车的关店决策,既是市场压力下的被动调整,也是品牌战略重构的主动选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这家背靠吉利的跨国品牌能否通过全球布局与技术创新实现突围,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