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数读社
波士顿动力最新发布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表现惨淡,观看量仅67万次,最近三个月最高观看量也不过百万次。而在7年前,其黄色机器狗Spot的视频曾创下1.7亿次观看量的全网轰动纪录。这家曾被誉为“机器人灯塔”的企业,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尽管人形机器人概念近年来才火爆,但行业已发展多年。波士顿动力长期被视为该领域的“灯塔”。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克·雷伯特(Marc Raibert)研发出世界上首款能单腿蹦跳的机器人,并获得25万美元投资。这位神秘投资人后来成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主任,为波士顿动力的发展埋下伏笔。
1992年,马克脱离麻省理工创立波士顿动力。尽管早期推出手术模拟器和小型人形机器人,但均未找到明确方向。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DARPA计划选中波士顿动力的“大狗(BigDog)”机器人,该项目能在复杂路况行走,获军方数千万美元投资。此后,波士顿动力相继推出阿尔法狗LS3、四足机器人Cheetah(猎豹)和Wildcat(野猫)等产品,2009年改进出人形双足机器人Petman,成为日后Atlas的原型。
然而,波士顿动力选择液压驱动路线,虽具生物仿真意味,但压缩泵噪音大、易泄漏、结构复杂,导致军方失去兴趣。2013年,“大狗”项目终止,波士顿动力陷入困境。

终止与军方合作后,谷歌以30亿美元收购波士顿动力,Altas原型机正式亮相。但波士顿动力延续“学院派”思维,专注研发与宣传,忽视商业化。2015年,Spot概念视频走红,2018年开门视频再度火爆,但消费者面临买不起或买不到的问题,使用场景也有限。2019年,波士顿动力推出Spot租赁服务,每月租金最高2000美元;2020年开启售卖服务,单机售价高达74500美元,但销量惨淡,仅售出不到400台。
此时,软银面临巨额亏损,不得不甩卖资产。2017年,软银以9.21亿美元收购波士顿动力,估值11亿美元,较谷歌收购时缩水63%,损失近150亿元人民币。

2021年,马斯克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计划,推火市场。2022年,Optimus问世,2024年已更新至第三代,能与人共舞、分发酒水,售价不到30000美元,仅为Spot的一半。Optimus依托特斯拉工厂训练场景,供应链高度复用,成本极低。同时,人形机器人向通用化发展,Figure AI便是典型代表。
Figure AI成立于2022年,2023年推出Figure 01,能自主执行物品抓取、搬运等任务,仅用10小时训练即可完成煮咖啡全流程。2024年,Figure 02问世,能与人类语音对话,具备自我修正能力。今年2月,Figure AI推出首个VLA模型Helix,支持双机器人同步运行。10月,Figure 03发布,更适合人工智能、家庭环境及大规模生产。Figure AI已与宝马达成合作,未来四年计划交付10万台人形机器人,并完成15亿美元融资,估值跃升至395亿美元。

从马斯克与Figure AI开始,机器人进化速度加快,市场进入商业化、AI能力、成本控制的全面比拼。波士顿动力在自主进化能力、成本控制、商业化等方面明显欠缺。此时,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波士顿动力带来更大压力。
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三步走”目标。2025年央视春晚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扭秧歌”惊艳全球。宇树科技第三款机器人售价仅3.99万元,已实现盈亏平衡,2024年净利润接近一个亿。
中国企业更加务实,与产业紧密绑定。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9051万元订单,与居然之家签订500台仿真人形机器人采购协议。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订单。乐聚、傅利叶、普渡科技、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等企业也登上舞台,覆盖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科研教育、配送等场景。

目前,人形机器人之争已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波士顿动力除做网红外,仍未找到方向,商业化依赖股东。今年4月,波士顿动力与现代汽车集团宣布深化合作,现代汽车集团将购买“数万台”机器人。去年,波士顿动力推出电驱版Altas,售价约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7万元),无法与中国企业及Figure AI等美国企业竞争。发展多年,波士顿动力似乎始终未走出MIT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