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央行月内二次实施买断式逆回购 呵护中期流动性稳定

时间:2025-10-16 09:18:1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招标公告,宣布将于次日(2025年10月15日)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为6个月(182天)。这是央行本月第二次实施该工具,此前10月9日已开展11000亿元3个月期(91天)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显示央行持续通过创新工具调节中期流动性。

买断式逆回购于2024年10月首次推出,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债券并主动借出资金的流动性投放方式。该工具期限覆盖3个月至1年,填补了传统7天期、14天期逆回购与1年期MLF之间的期限空白,增强了1年以内流动性的跨期调节能力。截至10月中旬,央行已多次运用该工具,逐步将其打造为中期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

与MLF相比,买断式逆回购具有期限更灵活、利率定价更市场化的特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两者均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机制,能更真实反映机构资金需求,减少“搭便车”行为。但买断式逆回购期限更短、综合利率更低,商业银行替换MLF后可降低资金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今年3月,MLF已改为固定数量招标,政策属性完全退出,买断式逆回购的推出进一步降低了货币政策对MLF的依赖。

本月央行两次操作合计加量续作4000亿元,旨在对冲10月到期压力。数据显示,10月14日有8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另有5000亿元6个月期工具于月内到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10月政府债发行规模仍大,叠加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税期走款、高息定存“搬家”等因素,资金面面临收紧压力。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注入中期流动性,有助于保持资金面稳定充裕。

从操作效果看,买断式逆回购已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目前央行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包括MLF、买断式逆回购及各类结构性工具。温彬表示,央行正通过7天期、14天期逆回购、MLF、买断式逆回购等组合工具释放流动性,第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强调“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预计短期内将以用好现有工具为主。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指出,10月资金面或呈现“先松后紧”特征。上旬受财政支出释放、节假日现金回流影响,资金利率有望平稳;中旬后国债发行、税期走款、跨月需求上升等因素可能推高波动。央行对中长期流动性工具的续作节奏将成为关键变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本月两次操作(91天、182天)不仅呵护节后资金面,还为元旦前后市场提供流动性保障,维护跨年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由于买断式逆回购利率低于同期限MLF,加大操作力度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

展望未来,央行行长潘功胜曾在9月表示,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支持消费、投资,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目前央行工具箱丰富,短期包括7天期逆回购,中期涵盖1年期MLF和买断式逆回购,长期还有国债买入和降准。董希淼预计,四季度央行可能择机恢复国债买卖操作,结合降准等工具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连平指出,在美联储重启降息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养老与服务消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将持续发力,支持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