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华盛顿邮报》10月13日文章,原题:诺贝尔奖终于认可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因素 瑞典皇家科学院近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美国)、菲利普·阿吉翁(法国)和彼得·豪伊特(加拿大),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性阐释。三位学者的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结论:市场繁荣的真正动力源于创新与创业,而非传统分配手段。
过去十年,全球经济学界对贫富差距、垄断扩张等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部分学者主张通过征收财富税、加强企业监管等分配手段解决经济困境。然而,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视角。
莫基尔因“揭示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获得一半奖金,阿吉翁与豪伊特则因“提出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共享另一半奖金。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强调,过去20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根基在于技术创新,而持续增长的源泉正是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这一过程被定义为“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概念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用于描述企业家通过颠覆旧有产品和体系、引入更优替代方案推动经济变革的过程。与传统静态经济模型(如亚当·斯密、凯恩斯的理论)不同,熊彼特模型强调经济的动态流动性:新兴产业与企业在一轮轮颠覆浪潮中兴衰更迭。
三位获奖者的贡献在于,他们通过数学方法量化并验证了创造性破坏的现实存在性。例如,莫基尔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的持续发生需要制度支持、知识积累与市场激励的协同作用;阿吉翁与豪伊特则构建了动态模型,证明创新竞争如何推动企业效率提升与产业升级。
近年来,经济学界对分配问题的关注达到新高度。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主张征收巨额财富税,竞争理论家呼吁加强对大型企业的监管,环保团体强调强硬政策应对气候危机,甚至现代货币理论支持者认为“政府印钞即可解决一切”。
然而,2025年诺贝尔奖得主提醒:经济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分配。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无论是新产品、新服务还是新商业模式——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奥秘。例如,数字技术的爆发式创新(如互联网、人工智能)不仅创造了全新产业,也重塑了传统行业的运行逻辑。
尽管创新的重要性已被证实,但全球创业精神正面临衰退风险。在欧洲,过度严苛的法规和高额税收压制了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初创企业数量持续下降,且缺乏系统性支持。拜登政府过度依赖技术官僚设计的产业战略,特朗普政府则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扼杀创新活力——两者均偏离了保守主义中“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核心精神。
三位获奖者强调,那些在车库中摸索创意的孤独创始人,才是经济繁荣的真正驱动力。政策制定者需通过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和简化监管等措施,为创新者提供“试错空间”。正如豪伊特所言:“天马行空的点子在自由环境中可能迸发奇迹,但在压制性政策下注定夭折。”
(作者马修·林恩,王建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