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近期就中国如何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表了深入见解。

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虽简短,却蕴含深远意义,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首先,我们需明确何为“中等发达国家”。尽管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权威机构对此并无统一标准,但中国有自己的“参考答案”。外交部官网的“国家概况”栏目将西班牙、希腊、葡萄牙、捷克、匈牙利等国列为中等发达国家,其中匈牙利以人均GDP约2.3万美元的水平成为这一俱乐部的“守门员”。
然而,这仅是基础目标。若将世界平均水平视为发达世界的入场券,那么“中等发达”的含金量需更高。IMF数据显示,这一水平大致对应全球第34名,即斯洛文尼亚(人均约3.3万美元)所在的“梦幻区”。更高一档的“高配版”标准则是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平均值(约为4.5万美元)。
中国目前人均GDP约1.4万美元,全球排名第70。未来十年,中国需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要么以8.5%的名义增速冲向“匈牙利守门员”,要么以12%的增速飞跃至“斯洛文尼亚梦幻区”。这无疑是一场需要持续以百米冲刺速度跑完马拉松的经济奇迹2.0。
面对如此挑战,旧有的“基建+房地产+金融”发展模式已显不足。未来的核心动作将是“扩大内需”和“壮大新动能”。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提法意味深长。它要求中国既能生产高端产品,也能确保有人买得起这些产品,避免陷入“高端产能,低端循环”的困境。
为此,一个可行且有效的建议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将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从每月不到200元,用三年时间提升至1000元。这一举措堪称“一石三鸟”: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攀登人均GDP高峰的“攀岩绳”。未来的产业格局清晰可见:
此外,“航天强国”和“交通强国”的提法表明,中国将从“地球圈”拓展至“太空圈”,同时打破国内市场壁垒,形成畅通无阻的统一大市场。
内部循环需打通,外部循环也需升级。
以前,中国主要吸引外资和商品,是“接单生产”。现在,中国要参与乃至主导规则、标准和监管体系的制定,从“玩家”升级为“裁判兼玩家”。
面对各种“小院高墙”和“去中国化”的噪音,中国最好的回应是用更高质量、更环保的产品说话,让“含新量”、“含绿量”更高的中国智造走向全球,实现市场和产品的“双提升”。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资本扬帆出海的“大航海时代”。国内竞争激烈?那就去全球开分基地。在高科技、绿色能源、数字基建等中国擅长的领域,推动“产业链整体出海”,将投资转化为影响力。
总而言之,2035年的目标是一张分量极重的考卷。它要求中国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一个孝顺的子女(通过养老改革释放内需),一个顶尖的工程师(通过新质生产力攀登科技树),和一个精明的国际玩家(通过高水平开放整合全球资源)。
这条路绝非坦途,但战略方向已无比清晰:对内“放水养鱼”激活消费巨浪,对外“点满科技”冲击产业巅峰。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极限挑战,而我们,都是这场史诗级闯关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