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与战略部署

时间:2025-10-31 08:12:47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王沪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准确理解并贯彻《建议》关于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发挥制度优势、解放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以改革驱动经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核心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每前进一步,改革就需深化一步;改革持续推进,则能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判断,引领发展理念、模式、格局、目标、路径与动力的全方位变革。通过将高质量发展主题与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深度融合,改革成为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制度优势的关键抓手。例如,围绕新发展理念,我国在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开放水平提高、共享机制完善等领域深化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体制机制创新层面破局,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重变革;聚焦新发展格局构建,以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发展质量优化、积极性调动为导向推进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针对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新领域制度供给,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发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在改革中形成,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弊端在改革中破除,经济质效提升与规模合理增长亦在改革中实现。

面向'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需持续聚焦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深度适配,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建议》与三中全会改革安排目标一致、部署递进,需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七大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建议》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七个维度部署经济发展重点任务与改革举措,需精准把握改革要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实体经济强是发展优势与根基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需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应用于产业链,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议》提出,坚持实体经济导向,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改革重点包括:优化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健全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科技自立自强改革: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创新,涵盖技术、业态、管理、制度等多层面。为此,《建议》提出,抓住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改革举措包括: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破解教育科技人才循环梗阻、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等。需结合三中全会部署,健全规则政策,形成与新质生产力适配的生产关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国内市场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改革方向包括:
1. 消费提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完善消费制度,健全绿色消费激励;
2. 投资优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3. 统一大市场建设: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如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信息披露等),消除要素获取壁垒;统一监管执法,强化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健全流通规则标准,完善统计、财税、考核制度。

(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议》部署三大任务:
1.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国有资本;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保障平等竞争权益;
2.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资本市场、劳动力、技术市场;
3. 强化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完善央行制度,构建科学货币政策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五)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开创合作共赢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外部“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压力,需坚持高水平开放不动摇。《建议》提出:
1. 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
2. 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
3. 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完善出口管制机制;
4. “一带一路”共建:强化合作规划统筹管理。

(六)城乡区域协调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区域布局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国内大循环空间的关键。《建议》部署:
1. 乡村振兴: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防返贫机制;
2. 区域协调: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绿色转型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需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议》提出:
1. 污染防控:落实排污许可制,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与考核;
2. 生态保护: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3. 能源转型:健全新型能源市场机制,建立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4. 政策支持:落实财税、金融、投资等绿色发展政策。

三、改革决策部署的落地保障

1. 坚持正确方向: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确保改革政治方向正确;
2. 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统筹两次全会改革任务,合理安排推进节奏;
3. 鼓励探索创新: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举措;
4. 确保改革实效:健全落实机制,加大督察问效,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改革落地。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3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