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冰雪产业迎来高峰期。
近期,包括河北崇礼万龙滑雪场、新疆可可托海滑雪场、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等多个雪场“开板”,较去年提前约半个月。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雪场“开板”后,多地滑雪场所在地区酒店预订量环比增长五到七成。
A股冰雪产业概念也因此上涨。11月4日,冰雪经济概念盘中逆势活跃,其中晶雪节能(301010.SZ)上涨13.49%,大连圣亚(600593.SH)、雪人集团(002639.SZ)10CM涨停,长白山(603099.SH)、冰山冷热(000530.SZ)、西域旅游(300859.SZ)等成分股跟涨。

冰雪产业蓬勃发展
自2015年申办北京冬奥会以来,我国冰雪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今产业规模即将突破万亿,预计2025年达到10053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居民参与冰雪运动及消费规模超1875亿元,同比增长超25%;滑雪场消费金额达786.13亿元,周边两公里消费金额增长27.97%,带动零售、交通、餐饮等行业发展。
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消费规模的扩大上,更在于其产业链的日益完善。从上游的冰雪装备制造,到中游的冰雪场地建设与运营,再到下游的冰雪旅游、冰雪培训等服务,整个产业链条正逐步形成闭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023年全国冰雪运动场地达2847个,其中滑冰场地1912个、滑雪场地935个。同时,“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成效显著,南方室内冰雪场地快速崛起,如广州热雪奇迹、长沙湘江欢乐城欢乐雪域等,湖北也已建成30个冰雪场地,每年约6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2025年我国室内滑雪场增至79个,较上一年度增幅达33.9%,还有16个处于在建状态。
同时,冰雪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国内雪场纷纷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此外,冰雪产业还带动了相关就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列入“十五五”规划
政策与科技加持,也令冰雪产业发展动能充足。
国务院印发相关意见聚焦冰雪产业全产业链升级,各地也积极跟进,如吉林发放冰雪消费券带动消费超9300万元,重庆推出150余项冬季文旅活动和80余条旅游线路,政策与地方举措共同激活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冰雪经济纳入“十五五”规划重点领域,叠加《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冰雪赛道正从“季节性生意”蜕变为贯穿全年的黄金产业。
科技方面,5G、人工智能等技术催生VR滑雪模拟器、智能雪道监测系统等创新科技产品不断涌现,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滑雪体验,还为雪场运营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进一步推动了冰雪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重加持下,冰雪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着独特力量。
企业数量显著增长
目前,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覆盖全场景需求。相关企业数量从2015年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销售收入也从不足50亿元增至约220亿元。
其中,长白山作为长白山景区旅游客运的独家运营商,掌控景区北、西、南三条核心交通线路。业务覆盖“旅游客运+酒店+旅行社”一体化服务,旗下有聚龙温泉酒店,还打造了“雪谷穿越”“雾凇冬漂”等冬季特色项目,结合景区粉雪、温泉等资源推出“冰雪+温泉”融合体验。2025年沈白高铁通车后,其华北、辽宁等地客源可进入性大幅提升,同时作为哈尔滨亚冬会核心受益企业,有望承接大量溢出客流。
天府文旅核心运营西岭雪山景区,该景区是南方少有的国家级滑雪场,形成了索道运输、滑雪项目、酒店经营的完整服务链。2025年不仅举办了第25届南国国际冰雪节等多项赛事,还通过整合摄影资源库拓展西部文旅市场,同时计划借助赛事进一步延伸“冰雪旅游+体育赛事”产业链。
冰山冷热是国内制冷空调行业领军企业,核心业务是为冰雪场馆提供制冷系统。子公司曾承建广州融创文旅城室内滑雪场、冬奥会雪橇道模拟测试段等项目,2025年还为哈尔滨亚冬会三个冰上场馆供应制冷设备。其母公司早在1968年就承建了我国第一块人工冰上运动场,在冰雪制冷领域技术积淀深厚。
中体产业由国家体育总局控股,在冰雪赛事运营领域优势显著。曾创办吉林国际滑雪赛事IP,整合滑雪场馆、旅游资源与赞助商资源,推动“赛事+旅游+装备”融合发展。作为行业龙头,还有望获得2029年哈尔滨亚冬会赛事运营、转播等相关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