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考公潮汹涌而至,考公机构为何深陷困境?

时间:2025-11-06 03:30:09 来源:快刀财经 作者:快刀财经

都说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句话在当下社会似乎得到了验证。今年的国考报名一结束,统计出来的报考人数高达370万,报录比近乎100:1,可谓是近几年来最拥挤的一次考公潮。与2022年首次突破200万的报考人数相比,两三年间,考公人数差不多翻了一倍。

按理说,考公大军越来越庞大,考公培训行业应该迎来狂欢时刻。然而,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曾经的“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巅峰期总市值一度超越新东方和好未来,成为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佼佼者。但如今,这位行业“龙头”却深陷10.55亿元短期债务与4.82亿元待退费的泥潭,资产负债率高达88.74%,营收同比下滑20%,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半。

考公机构为何接不住这泼天的富贵?就业压力将考公行业催化成了一个数百亿规模的大赛道,但考公机构们却似乎将其玩成了“金融游戏”。其中,中公教育主打的“协议班”模式便是典型。

所谓“协议班”,指的是公考培训报名时,以“不过退款”为前提,预先缴纳一笔报名费用,通常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这个协议班一度贡献了中公账面上超过7成的收入。然而,落到事实上,协议班的“退费”往往只是退付部分费用,真正全额退款的情况少之又少。并且,协议班还能以“抵消减免”的方式,引导学生报考其他培训项目,实现二次转化。就算能够全额退款,从交钱到退费之间,也有几个月的时间差,这期间,相当于学员免费“借”了中公一笔无息资产。

尤其是2018年底,中公借壳亚夏汽车上市后,由于签下了对赌协议,急于做好账面数据的中公教育,在协议班的基础上,还推出了“理享学”。这个表面看似“0元入学”的计划,其实是个在线助贷平台。学员可以先选择指定协议班免费上课,学费由中公垫付,后期考上还款无需支付利息,未考上也由中公教育偿还贷款。但问题在于,这是中公教育以学生的名义向第三方机构办理贷款,且贷款直接打到中公教育的账户上,风险却在无形中被嫁接给了学员。

如此“寅吃卯粮”的做法,也成了中公教育债务危机的直接根源。2021年时,中公的综合退费率达68.46%,“理享学”产品退费率更是高达82.94%。而国考录取率从2021年的1.6%降至2024年的1.3%,报考人数翻倍但上岸率走低,退费压力持续放大。同年三季度,中公教育只收了52亿培训费却得退费57亿,首次出现现金流倒挂。

拿到钱后的激进投资,也加剧了中公教育的资金链压力。2018-2021年,中公将预收学费大量投入短期理财,虽曾获2.6亿元投资收益,但短期现金流却因地产监管收紧与业绩下滑,被锁死在了长期不动产上。后来,监管层开始要求培训预收费纳入专用账户管控,一下终结了中公“挪用预收款扩张”的玩法,其业务基本盘持续萎缩。

再加上同行玩家华图的AI转型与粉笔的线上优势,分流了大量学员。今年上半年,中公营收已跌至行业第三,仅为华图的七成不到。即使考公年龄改革带来了报考热潮,“靠协议班赚快钱”的时代,也早已终结。这个300多亿的市场,正在等待更健康的商业模式承接。

未来的行业赢家,必然是跳出“预收费游戏”的玩家。曾经行业的老二老三,都开始走“要么技术降本,要么服务增值”的路子。纵观中公去年待退费负债5.8亿,且今年上半年仍有4.82亿待偿,而眼下中公的账面资金仅有1.77亿元,学员们的钱,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这门“贩卖上岸概率”的生意,说到底,只是精准收割了两代人的焦虑罢了。在考公潮汹涌而至的当下,考公机构们需要深刻反思,寻找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