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一斤豆芽多少钱?相信经常买菜的朋友都会脱口而出:一般也就几块钱。作为最物美价廉的蔬菜之一,豆芽的市场价格向来亲民。然而,近日一则“杨国福麻辣烫一斤豆芽售价28.8元”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公众对餐饮定价合理性的激烈讨论。这个价格究竟从何而来?天价麻辣烫到底卖给了谁?

据凤凰新闻报道,杨国福麻辣烫近期因推出麻辣香锅品类,将绿豆芽标价为2.88元/50克,折算后高达28.8元一斤。相比之下,山姆会员超市的有机绿豆芽仅售9.9元/600克(约8.25元一斤)。#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消费者直呼“吃不起”。
面对质疑,杨国福客服回应称,全国门店价格不统一,因“房租、人工等成本差异,公司未对价格进行统一要求”。但这种“按克计价”的模糊标价方式,本质是通过弱化价格感知,制造单价较低的假象,在餐饮行业并不罕见。此前,“卤制品三巨头大幅关店”事件中,绝味鸭脖的鸭舌、鸭肠等品类按克计价后,单价远超日常食材价格,同样引发争议。
杨国福麻辣烫的前身是2003年哈尔滨永和街的“杨记麻辣烫”,由创始人杨国福开设,2004年更名并开放加盟,逐步发展为全国连锁品牌。

“一斤豆芽28.8元”的争议,本质是消费者对餐饮定价透明度的质疑。尽管杨国福称此价格为“统一按克收费”,但豆芽作为低成本、高产量的常见蔬菜,在普通市场仅售几元一斤,而在麻辣烫中却摇身一变成为“奢侈品”,显然违背了性价比原则。
从成本角度看,豆芽种植技术成熟,市场供应充足,本身不具备高价属性。但在杨国福的计价体系下,消费者容易因“按克计价”产生价格误导。例如,消费者可能因单克价格较低而多选豆芽,最终结账时却发现总价远超预期。这种定价方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违背了市场对公平交易的期待。

麻辣烫、麻辣香锅等自选餐饮模式的流行,源于消费者对“自主选择”和“锅气”的追求。自选模式允许消费者根据口味搭配食材,体验个性化就餐的乐趣;而“一锅煮”的形式则能充分释放食材的香味,吸引大量顾客。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品牌通过模糊计价、提高单价等方式变相涨价,导致消费者对自选模式的信任度下降。
例如,一份麻辣烫动辄上百元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这种“价格刺客”行为不仅损害了用户体验,也暴露了行业在扩张与盈利之间的平衡难题。
麻辣烫本是一种大众化快餐,以其便捷、美味、实惠的特点深受欢迎。然而,随着消费升级,一些品牌试图通过高端化转型提升溢价能力,例如改善就餐环境、升级食材品质等。但杨国福的案例表明,若仅通过调整计价方式实现“伪高端化”,而忽视品质与服务的实质提升,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当前,杨国福的定价策略已偏离价值匹配原则:在食材品质和用餐环境未显著改善的情况下,仅靠计价方式调整变相涨价,本质是“套路消费者”。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无法吸引高端客群,反而会加速核心用户流失——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会转向更透明的快餐,追求体验的消费者则会选择火锅或精致餐饮。

一斤豆芽28.8元的争议,折射出中式快餐行业在扩张与盈利之间的深层矛盾。杨国福们的挑战不在于能否涨价,而在于能否通过提升品质和服务赢得消费者长期认同。若“价格刺客”“套路计价”成为品牌标签,即便后续推出真正的高端产品,也难以扭转负面认知。
餐饮行业的长久发展,终究依赖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任何脱离价值匹配的定价策略,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