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三债统管”落地:债务管理司如何重塑政府债务治理格局

时间:2025-11-08 03:07:46 来源:21金融圈 作者:21金融圈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文共3429字,阅读全文约需11分钟

2025年11月3日,财政部债务管理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政府债务管理迈入“三债统管”新阶段。这一改革通过整合分散职能、强化隐性债务监测,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李览青 余纪昕

编辑 | 周炎炎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债务管理司:终结“九龙治水”格局

财政部债务管理司下设综合处、中央债务处、地方债务一处、地方债务二处、发行兑付处、监测管理处等六个处级部门,结束了此前预算司、国库司、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等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其核心职能包括统一管理国债、地方政府债及城投相关债务,并通过监测管理处强化隐性债务风险防控。

与过往机制相比,新部门呈现两大突破:一是将分散在各司的政府债务管理职能整合为独立司局,实现“由处升司”的统一管理;二是通过精细化监测,构建覆盖隐性债务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9月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十五五”期间将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适配的债务管理机制,强调“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平衡逻辑。

“三债统管”如何落地?

根据财政部官网,债务管理司职责涵盖债务发行、兑付、监测及风险处置六大领域。司长李大伟原任预算司一级巡视员,其任职背景凸显了改革对专业性的重视。

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孙浩指出,债务管理司的升级提升了公共债务管理在财政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资源整合与职能优化,有望提高管理效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达92.6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约10.5万亿元,占比较高。

此前,预算司政府债务管理处负责总体政策制定,国库司国债管理处承担发行兑付,而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则侧重统计分析。债务管理司的成立,首次将监测职能独立为专设处室,强化了对隐性债务的穿透式监管。

孙浩认为,这一改革实现了对隐性债(城投债)与法定债(国债、地方债)的“三债统管”,为10万亿元债务置换计划的落地提供了监测保障,有助于避免“化债越化越多”的悖论。

隐债清零:严监管下的化债成效

隐性债务风险化解是结构性难题。据测算,当前城投平台有息债务规模超60万亿元,按5%融资成本计算,年利息成本达3万亿元以上。孙浩强调,解决历史包袱是隐债清零的首要任务,监管对未清零平台的融资限制已形成实质性约束。

在10万亿元债务置换政策推动下,化债成效显著。2025年10月,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务院报告中披露,全国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下降71%,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缩减62%,风险明显缓释。惠誉数据显示,城投企业债务增速已降至3.3%,创历史新低。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董事吴志武指出,化债主要采用法定债务置换隐债、地方财政资金化解两种方式。其中,12万亿元隐债通过地方债置换,2.3万亿元需地方财政安排资金化解,对央地协同提出更高要求。

地方层面,河南省财政厅通过完善债券直拨机制,将置换债券直接支付至最终债权人,确保资金高效使用,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融资成本下行:城投债风险缓释

新一轮化债推动城投平台融资成本持续压降。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7日,城投债发行利率较2024年10月高位下降138个基点至2.25%,虽近期小幅回升,但仍处历史低位。

发行规模方面,2025年3月至4月单周发行量超千亿元,1月和9月也出现高峰。城投债仍是地方融资的重要渠道,但贷款融资成本同步下降。华东某城商行人士透露,其对城投平台的1年期贷款利率年内三次下调至3%-4%,降幅近60个基点。

财报数据显示,杭州银行2024年末公共设施管理行业贷款规模达2439.6亿元,占对公贷款总额的26.02%,不良贷款率趋近于0%,反映出城投平台信用资质的改善。

中债城投债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AAA级至AA-级城投债收益率较2023年初分别下降142BP、172BP、200BP和357BP。吴志武指出,信用级别越低,收益率降幅越大,表明化债政策对低评级主体风险释放的利好更显著。

市场化转型:经济大省领跑

隐性债务清零后,城投平台需通过市场化转型实现独立偿债。从财政资源分配看,经济大省城投平台转型压力更大,但资源禀赋更优。

孙浩分析,化债额度分配偏向中小省份,东北三省等十个小省城投债占比仅4%,但2024-2028年置换配额可覆盖其65%的城投债余额;而江苏、浙江等五省占比53%,同期置换配额覆盖比例不足10%。2024年,五大省份城投债同比增长6%,虽高于全国平均,但增速明显放缓。

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徐亮指出,广东、北京、上海已基本实现隐债清零,内蒙古成为首个退出化债重点省份的区域,青海、黑龙江等地区债务压力有效缓释。

孙浩认为,城投转型的核心是提高独立偿债能力,路径包括向综合土地开发平台或投资控股平台转型。以浙江为例,截至2024年3月,该省城投控股上市公司达24家,其中15家依托区域产业培育,9家通过收购实现市场化布局。

监管未来或通过正面清单引导城投举债投向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等可持续领域,同时限制高风险投资,推动城投向“利润中性”的综合功能类企业转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