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AI生成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以“高增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高速扩张、规模效应和资本杠杆成为企业穿越经济周期的“成功密码”。然而,随着时代红利逐渐消退,多数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传统的增长逻辑已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市场关注点从“跑得快”转向“活得久”,企业竞争力被重新定义。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每一轮经济创新都会摧毁旧秩序并重建新结构。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系统性重组”:气候变暖、地缘冲突、供应链断裂和社会信任危机频发,传统增长模式受到持续冲击。在此背景下,具备“反脆弱”特质的企业更有可能穿越周期,而“反脆弱”的本质正是企业韧性。
企业韧性是指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不仅能存活下来,还能从中汲取经验并变得更强。从投资者视角看,韧性强的企业能够在危机中快速响应,在供应链、社会关系和资本市场中维持良好协同,从而为长期价值创造提供保障。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ESG(环境、社会、治理)成为企业构建韧性的关键支撑。具体而言:
ESG并非企业的附属品,而是系统性工程。它帮助企业成为能够应对变化、穿越周期的“常青树”。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指出:“企业的真正考验不在于顺境中的扩张,而在于逆境中的存续能力。”ESG正是帮助企业建立“逆境免疫力”的系统框架,不仅关乎社会责任,更是企业韧性的底层机制。
进入2025年,因ESG治理失能导致资本市场看衰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某知名车企因事故导致股价暴跌,某户外品牌因营销翻车引发股价下挫。这些案例表明,当企业行为暴露风险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
投资者关注ESG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ESG(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分别对应企业不同层面的风险治理:
ESG已褪去“道德标签”的外衣,成为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工程。它通过环境层面的前瞻布局抵御气候与能源风险,通过社会层面的信任资本积累品牌资产,通过治理层面的体系化建设赋予组织快速响应危机的“免疫系统”。
在中国,不少企业通过系统性的ESG战略实现了业务和投资者信心的稳健增长。金融企业因其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与ESG尤为契合。以中国平安为例,其MSCI ESG评级提升至最高AAA级,连续四年位列综合保险及经纪行业亚太区第一,同时净利破千亿,新业务猛增46%,市值创三年新高。
中国平安的ESG战略可从三个维度分析:
截至2025年6月30日,平安的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达1,444.82亿元,建立了覆盖股票、债券、信托的ESG投资评价体系。绿色产品方面,平安推出新能源车险、碳汇指数保险等产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此外,平安引入TCFD框架,对投资组合中受气候风险影响的行业进行定期情景测试。
能源替代与绿色技术创新使企业具备“政策缓冲力”。当碳边境调节机制、绿色信贷等政策压力来临时,已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改造中布局的企业能以更低成本适应制度变化。ESG为企业提供了外部系统性风险的“柔韧防护层”。
金融的根本是信任。平安通过以下方式重塑信任:
治理维度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复杂系统中快速反应。平安通过以下方式打造高效协同的ESG治理机制:
平安的ESG“组合拳”实质性提升了公司的内在价值:
ESG正将企业韧性从模糊的道德叙事锤炼成关乎生存的战略必修课。它要求企业构建三种核心能力:
未来十年,资本的目光将从追逐利润转向关注韧性。能够穿越周期、抵御冲击的企业将获得资本的长期信任和估值溢价。ESG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宣传工具”,而是决定未来市场地位的“必答题”。唯有将ESG深度融入战略与运营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赛中构建起难以撼动的结构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