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未来十年投资趋势:企业韧性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时间:2025-11-07 22:15:19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题图|AI生成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以“高增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高速扩张、规模效应和资本杠杆成为企业穿越经济周期的“成功密码”。然而,随着时代红利逐渐消退,多数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传统的增长逻辑已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市场关注点从“跑得快”转向“活得久”,企业竞争力被重新定义。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每一轮经济创新都会摧毁旧秩序并重建新结构。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系统性重组”:气候变暖、地缘冲突、供应链断裂和社会信任危机频发,传统增长模式受到持续冲击。在此背景下,具备“反脆弱”特质的企业更有可能穿越周期,而“反脆弱”的本质正是企业韧性。

企业韧性是指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不仅能存活下来,还能从中汲取经验并变得更强。从投资者视角看,韧性强的企业能够在危机中快速响应,在供应链、社会关系和资本市场中维持良好协同,从而为长期价值创造提供保障。

构建企业韧性的核心:ESG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ESG(环境、社会、治理)成为企业构建韧性的关键支撑。具体而言:

  • 在气候变化和资源波动背景下,供应链和能源体系的绿色高效程度直接影响企业承受成本和政策冲击的能力;
  • 在劳动力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压力下,企业能否构建包容、公平、健康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能否赢得员工和客户的长期信任;
  • 在复杂监管和利益相关方博弈中,清晰、透明、稳健的治理体系是企业快速决策和恢复的基础。

ESG并非企业的附属品,而是系统性工程。它帮助企业成为能够应对变化、穿越周期的“常青树”。

投资者为何关注ESG?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指出:“企业的真正考验不在于顺境中的扩张,而在于逆境中的存续能力。”ESG正是帮助企业建立“逆境免疫力”的系统框架,不仅关乎社会责任,更是企业韧性的底层机制。

进入2025年,因ESG治理失能导致资本市场看衰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某知名车企因事故导致股价暴跌,某户外品牌因营销翻车引发股价下挫。这些案例表明,当企业行为暴露风险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

投资者关注ESG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 ESG评价高的企业更能体现整体实力。ESG促使企业内部形成共识,设立治理架构,重塑企业文化,改进管理方式。相比仅考核财务收益的财务报表,ESG还关注社会得失和公司健康度,使企业更能抓住未来机遇。
  2. 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上市公司的ESG表现向投资者传递了非财务信息,帮助规避财务造假等潜在风险,避免投资损失。
  3. ESG表现良好的企业通常在资源利用、社会关系和公司治理方面更具优势,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即使在市场波动时也能保持较好的表现。

ESG的三维风险治理

ESG(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分别对应企业不同层面的风险治理:

  • 气候风险治理:重视ESG的企业能够在极端天气、供应链中断和能源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中提前布局。例如,壳牌(Shell)自2018年起采用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框架预测碳价变动对资产估值的影响,主动调整投资组合,从“应对气候风险”转向“利用气候机遇”。
  • 社会风险治理:ESG治理的核心是构建公众信任。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指出,信任是社会组织高效运转的润滑剂。例如,日本企业在2011年福岛核灾后,主动披露信息、保障员工与社区安全的企业,在后续十年获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 治理风险治理:ESG纳入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层考核,使治理体系具备“快速识别风险—形成一致应对—向外界透明沟通”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在外部突发危机中的应对力。

ESG已褪去“道德标签”的外衣,成为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工程。它通过环境层面的前瞻布局抵御气候与能源风险,通过社会层面的信任资本积累品牌资产,通过治理层面的体系化建设赋予组织快速响应危机的“免疫系统”。

企业如何以ESG构建韧性?

在中国,不少企业通过系统性的ESG战略实现了业务和投资者信心的稳健增长。金融企业因其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与ESG尤为契合。以中国平安为例,其MSCI ESG评级提升至最高AAA级,连续四年位列综合保险及经纪行业亚太区第一,同时净利破千亿,新业务猛增46%,市值创三年新高。

中国平安的ESG战略可从三个维度分析:

环境维度(E):绿色信贷与气候风险管理

截至2025年6月30日,平安的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达1,444.82亿元,建立了覆盖股票、债券、信托的ESG投资评价体系。绿色产品方面,平安推出新能源车险、碳汇指数保险等产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此外,平安引入TCFD框架,对投资组合中受气候风险影响的行业进行定期情景测试。

能源替代与绿色技术创新使企业具备“政策缓冲力”。当碳边境调节机制、绿色信贷等政策压力来临时,已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改造中布局的企业能以更低成本适应制度变化。ESG为企业提供了外部系统性风险的“柔韧防护层”。

社会维度(S):服务创新与信任构建

金融的根本是信任。平安通过以下方式重塑信任:

  • 依托全金融牌照优势,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并通过超4.28万个网点下沉县城,以农网渠道触达田间地头,为更广泛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 发布“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形成保险+医疗服务联动,实现从“防风险”到“设计生活”的服务模式创新;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平安2.47亿个人客户中,超过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且这类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的占比近70%;
  • 升级“平安全球急难救援服务”,依托8个运营中心和60万家医疗健康服务机构,服务覆盖233个国家和地区;
  • 自主研发的风险管理工具“鹰眼”将风险管理范畴从自然灾害延伸至意外事故防控,完成从“被动应对损失”到“主动规避风险”的质变。

治理维度(G):制度设计与决策韧性

治理维度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复杂系统中快速反应。平安通过以下方式打造高效协同的ESG治理机制:

  • 在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ESG及可持续发展办公室,负责指导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实践管理;
  • 将“可持续发展报告”纳入碳披露、员工福祉、社会影响力等硬数据,持续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 在集团董事会下设立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全面监督ESG事宜,对集团的ESG策略及信息披露承担全部责任。

平安的ESG“组合拳”实质性提升了公司的内在价值:

  • 将“绿色”业务融入核心流程,开发联动碳足迹的保险产品,提升未来现金流的增长预期;
  • 打造医疗健康生态圈,整合平安好医生、智慧医疗等资源,推动商业模式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预防”升级;
  • 在投资者侧建立信任背书,通过详细披露ESG议题流程和实践,降低公司治理风险。

ESG:企业未来的必答题

ESG正将企业韧性从模糊的道德叙事锤炼成关乎生存的战略必修课。它要求企业构建三种核心能力:

  • 自我修复力:在遭遇黑天鹅事件时,能凭借冗余设计和敏捷响应快速恢复运营;
  • 系统联动力:在供应链、社区关系与资本合作中维持深度协同;
  • 长期进化力:在技术颠覆与气候变化的浪潮中主动重构业务模式。

未来十年,资本的目光将从追逐利润转向关注韧性。能够穿越周期、抵御冲击的企业将获得资本的长期信任和估值溢价。ESG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宣传工具”,而是决定未来市场地位的“必答题”。唯有将ESG深度融入战略与运营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赛中构建起难以撼动的结构性优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