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网传近日鹏华基金旗下两位基金经理,闫思倩与王子建发生互殴。鹏华基金相关人士回应称:“与事实不符。”


随后两位涉事基金经理闫思倩与王子建均在朋友圈发文澄清。
不过此事仍掀起不小波澜。
在查找相关信息时,@基毛哥 留意到其中一位基金经理王子建的一段授课视频,主题为《科技成长投资的实践》,共分为四讲。
王子建凭借其风趣的授课风格、清晰的逻辑框架与扎实的专业功底,获得了听课学员的高度认可,内容颇具参考价值。
该课程围绕第四次科技革命展开,深入剖析科技成长领域的投资逻辑,结合行业背景与典型案例,带领观众触及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动向。
其中有两个观点令基毛哥印象尤为深刻:
其一、搞科技成长投资,不是瞎炒股票,不是搞主题投资,不是捕风捉影,不是玩概念。真正的科技市场投资,最后一定是要兑现在报表的。
其二、科技成长投资要尊重常识。我见过很多做科技投资的人,会逐渐陷入一种很癫狂的状态。他们慢慢地脱离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空想里,从而忘记了最基本的常识。
核心观点
- 我们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端:人工智能、机器人、基因治疗、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探索了数十年的技术,在当下同时迎来“从0到1”的突破,形成了历史性的共振。
- 科技成长投资是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还在进步,科技还在发展,科技成长投资就永不过时。它不仅仅是一个板块,更是一种重要的投资流派。
- 科技投资的魅力在于“锐度”:其价值量最大、增长最快,能带来爆发式的回报。真正的科技成长投资,最终要兑现到坚实的报表表现上,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投资。
- 成功投资需要四大方法论
- 第一性原理:思考事物的终局和本质,而不是在现有基础上做比较优化。
- 远见力:基于客观现实,辨别未来必然发生的产业趋势,这是对抗市场巨大波动的定心丸。
- 识别拐点性变化:关注那些能解决产业核心矛盾、带来数量级价值提升并具备持续性的变化,而非每日的微小波动。
- 国际对标与常识:用国际视野寻找方向和机会,但同时要尊重常识,避免陷入癫狂空想,并正视中外制度与文化差异。
- 中国创新正迎来历史性机遇:以创新药为例,在研发管线、BD交易额上已占据全球重要份额,但市值占比极低,出现了巨大的错配和潜在的投资机会。“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早用到全球最好的创新药”即是标志。
精彩金句
- 不要对当下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科技创新,觉得是理所当然。这是人类至少探索了50到100年的事情,只是非常幸运,在当下迎来了0到1的时刻。
- 科技投资的魅力在于“锐度”:它追求的是价值量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具备破坏性创新的特质,能带来惊人的回报率。
- 真正的科技成长投资就是价值投资。这难道不是吗?多么伟大的成长,多么朴实的价值。
- 搞科技成长投资,不是瞎炒股票,不是搞主题投资,不是捕风捉影,不是玩概念。真正的科技市场投资,最后一定是要兑现在报表的。
- 远见,是科技投资中对抗波动的最重要的支撑。
- 科技成长投资要尊重常识。我见过很多做科技投资的人,会逐渐陷入一种很癫狂的状态。他们慢慢地脱离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空想里,从而忘记了最基本的常识。
- 中国创新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以创新药为例,在研发管线、BD交易额上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但市值占比极低,存在巨大的预期差和增长空间。
视频大纲:
第一部分:历史的坐标——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端
他首先向分享了他作为成长风格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先要关注当下世界正在发生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其次要找到未来3-5年边际变化最大的细分行业,最后从空间、竞争、商业模式、管理层、成长性和估值六大维度精选个股。
回顾历史,人类经历了三次明确的科技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蒸汽机时代,诞生于英国。
-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电气化时代,诞生于德国。
-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下半叶-2000年):信息化时代,诞生于美国。
从这三个历史节点,我们能得出几个超越课本的深刻结论:
- 科技发展是“突变”的:人类文明史长达五千年,但绝大部分的财富和科技进步,都浓缩在过去的短短两三百年里。一个明朝人穿越到今天的中国,会比一个汉朝人穿越到明朝感到更加不适与震撼。这证明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加速突变的时代。
- 科技发展有周期性:它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有明确的快慢周期和断档期。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英国、德国、美国正是通过引领科技革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霸主。
那么,站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的结论是:我们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端。
这个结论并非空想,而是基于多个探索了数十年乃至百年的科技方向,在当下同时迎来了“从0到1”的突破:
- 人工智能:从1950年图灵的设想,到2017年Transformer架构的诞生,历经70余年积累,终于通过ChatGPT等产品实现产业化。
- 机器人:自1973年第一台人形机器人问世,经过50年沉淀,在AI赋能下正成为“具身智能”。
- 基因治疗:开始从DNA层面根治疾病。
- 量子计算与可控核聚变:这些曾经的“未来科技”也已走到商业化的前夜。
这些重大技术的共振并非巧合。我们非常幸运,正亲身见证并参与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部分:科技投资的魅力——锐度与价值并存
对于当下科技热潮,王子建通过梳理人类科技革命发展历史阐述了科技发展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是有周期性的。他表示,AI、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均经历了曲折发展,而在当下第四次科技革命下,创新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赛道或许是价值量变化最大最快的科技创新方向。
每种投资流派都有其独特魅力。价值投资在于复利,周期投资在于效率,而科技投资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锐度——价值量最大、增长最快。
1. 中国创新药的星辰大海
- 现状: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占全球35%-40%,今年上半年BD(授权合作)交易额占全球53%,但中国创新药公司总市值仅占全球5%-6%。
- 未来:根据“大树定律”,十年后,中国创新药企的收入有潜力增长近20倍。市值与地位的严重错配,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2. 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
- 2023年全球AI投资约2000亿美元,2024年预计达5000-6000亿美元。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到2030年,全球AI年投资规模将达3-4万亿美元
- 这意味着,在未来七年内,产业规模有近20倍的增长空间。
3. 典型案例的价值启示
- 腾讯控股:20年间,收入增长600倍,利润增长400倍,股价涨幅数百倍。其百倍之旅的背后,是微信这类“超级APP”带来的坚实报表增长。这证明:真正的科技成长投资,就是价值投资。
- 英伟达:从0.3美元涨至170美元,同样成就数百倍回报。其间虽经历多次超过60%的巨幅回撤,但长期的产业趋势最终熨平了波动。
- 中际旭创(光模块):2022年市值200亿,对应2025年预期利润的市盈率(PE)不到1倍。产业爆发带来的价值重估,往往超出市场最乐观的想象。
第三部分:科技投资的方法论——思维与实操
谈到科技投资,王子建结合图表向在场师生分享了互联网、GPU、光模块、创新药等领域代表性公司的营收变化与股价走势。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同学们理解了股价飙升背后的故事,对于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这些投资理念也有了更具象化的感悟。
1. 第一性原理:思考终局的思维习惯
第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回归事物的本质,思考其终极形态。
- 案例:无线耳机是终点吗?不,脑机接口可能才是人机交互的终局。当下的液态电池是终点吗?不,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才是必然方向。
- 投资应用:培养这种思维,能帮助我们发现那些“不合理但暂时存在”的现象,并找到致力于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公司。
2. 远见力:对抗波动的定心丸
远见力是基于客观现实对未来的判断,它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同。它是可以培养的,源于对历史规律的复盘和总结。
- 核心作用:对一家公司十年后的展望,是当下敢于持有并抵御中途巨幅回撤的最强信心来源。
- 案例
- 腾讯微信:在2011年发布之初,很少有人能预见它会成为万亿收入生态的起点。
- 特斯拉:2019年上海工厂的交付是其生死拐点,也是走向万亿市值的起点。
- 创新药企:头对头击败K药的临床数据,可能意味着一家未来万亿市值公司的诞生。
3. 识别拐点性的边际变化
产业每天都在变化,但投资者需要聚焦于拐点性的边际变化,其特征是:
- 解决了产业此前最核心的矛盾。
- 带来数量级(5-10倍)的价值提升。
- 具备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案例:中国创新药的三大拐点信号(2024年)
- 信号一(3月):连续三天出现2亿美元级别的BD交易,标志着国际大药企对中国创新药价值的认可。
- 信号二(5月):某公司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彻底逆转了买方市场格局,中国药企掌握了定价权。
- 信号三(8月):国家商保目录发布,打开了高端创新药的支付天花板。
这些变化,系统性解决了中国创新药“内卷、同质化、支付难”的核心矛盾。
第四部分:当下的机遇与未来的展望
(1)尊重常识,避免癫狂
常识是伟大投资的共性,科技投资容易让人陷入对未来的空想,从而忘记常识。
极端泡沫化与极端低估都是背高常识的市场现象,最终会回归识;
对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到报表质量的理解都要以常识为前提;
尊重常识、大道至简,对待持仓永远要用基本常识的心态去审视。
- 案例一:果链泡沫:最夸张时,A股所有苹果供应链公司的总市值超过了苹果本身。但常识是:苹果赚走行业30美元的利润,而供应链公司总共只赚走2美元。市值倒挂明显违背常识,最终必然回归。
- 案例二:扫地机器人:某公司曾出现毛利率50%、净利率32%的财报。对照家电龙头格力电器,在一个技术仍在迭代、格局未定的行业,如此之高的利润率是“Too good to be true”(好到不真实)。果不其然,其利润率随后迅速回落至10%的合理水平。
(2)国际对标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不分国界,而且美欧日德仍然是科技创新的的沿阵地,因此科技投资通常要具备国际视野;
通过国际对标(尤其是长期取踪美股巨头),通常可以找到主要科技赛道演化的路径,构建科技投资的研究与取踪体系;
通过国际对标,看到差距也看到机会,提升对国内相关产业的运见力(“中国英伟达”、“中国默沙东”):
国际对标,切总简单推理、盲目对标,要正视国内外的制度差异、文化差界等本质差异(“中国salesforce”?中国“迪士尼”?)。
第四部分:当下的机遇与未来的展望
1. 中国创新的高光时刻
今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额占比达52.5%,历史上首次超越美国。某创新药企董事长曾动情地表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早用到全球最好的创新药。”这句话的分量,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性蜕变。
2. AI产业完成商业闭环
2024年AI产业最大的变化是形成了“投入-回报-再投入”的商业闭环。
- 数据:全球AI交互量(Token数)过去一年增长了约35倍,每2-3个月翻一番。
- 关键:北美科技巨头的财报显示,其对AI的巨大资本开支,已经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和利润增长。
- 结论:这意味着AI从“纯投入”的故事变成了“能赚钱”的故事,其投资的可持续性大大增强,产业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结语
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成功的科技成长投资需要:
- 理解历史周期,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位置。
- 把握产业锐度,在价值量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寻找机会。
- 构建方法论体系: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终局,用远见力洞察未来,用识别拐点变化把握时机,用国际对标寻找方向,并时刻用常识守护价值。
希望大家都能在未来的投资生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腾讯控股”和“英伟达”,以远见和常识为双翼,共同参与并见证这个伟大的科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