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其发展表现备受瞩目。11月6日,广东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数据,展示了广东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
GDP连上三个万亿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首位
2021年至2024年,广东省GDP连续跨越12万亿、13万亿、14万亿三大台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6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广东经济的强劲韧性,也体现了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稳健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广东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19.41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8.14万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数据表明,广东在保持经济总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广州 图源:图虫创意
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创新实力领跑全国
广东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表现同样突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稳居全国首位。广东持续将超过三分之一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布局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实现多点突破,麒麟高端芯片、高端核磁共振设备、手术机器人等打破国外垄断。
在产业方面,广东培育形成了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1.8万辆,占全国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产量24.7万台(套),占全国43.5%。此外,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0家、省级单项冠军7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均居全国前列。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增长潜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在经营主体方面,广东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科改企业’‘双百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同时,广东出台‘民营经济30条’‘民间投资24条’等系列政策,在全国率先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地方立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对外开放方面,广东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首位;对外投资合作实现新发展,前四年累计对外实际投资达839.39亿美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多个港口实现互联互通,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深圳 图源:图虫创意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持续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县域产业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风貌提升等五大行动,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数据显示,广东县域经济连续两年快于全省平均增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0年的2.49缩小至2024年的2.31。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指数跃居全球第一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基础设施方面,大湾区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海跨江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深圳到中山的车程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大湾区‘组合港’‘一港通’实现内地城市全覆盖,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
在科技产业合作方面,大湾区共建3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深化与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领域,广东与港澳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中试基地、共拓应用场景,合力构建创新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彰显了大湾区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