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您对重钢机械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它的产品却早已享誉全球: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创极速光轮、澳门金轮、美国拉斯维加斯摩天轮、沙特架桥机、多哈世界杯造桥设备……这些地标性工程背后,都藏着这家中国民企的技术密码。”天津重钢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坤在多个场合以这段话开场,向世界讲述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在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民企破浪记”专题中,重钢机械的全球化征程被揭开:面对国际竞争与地缘挑战,这家以非标定制为核心的中国企业,不仅实现海外业务占比90%、覆盖60余国的布局,更累计创造30多项“世界第一”,成为高端机械装备领域的隐形冠军。
200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外向型经济等政策。时任国企管理者的李坤敏锐捕捉到机遇,带领团队砸掉“铁饭碗”,在同年12月26日将重钢机械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陷入“一条龙”服务的同质化竞争,要么在红海市场中打价格战。而重钢机械发现,钢制品加工领域虽竞争激烈,但能达到德、日国际高端质量标准的企业寥寥无几;同时,海外矿山、港口等领域的高端定制需求长期依赖进口,国内市场存在巨大空白。
“非标定制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让我们能跳出低水平价格战,聚焦高附加值市场。”李坤的决策奠定了企业基因。每个订单都是全新设计,无标准方案可循——例如某大型项目设计变更达2000多项,对技术与生产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重钢机械的组织架构图“倒置”了传统模式:员工在最上层托起项目,领导的责任是提供平台。这种以一线为核心的机制,为攻克技术难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9年,企业接到“迪拜之眼”摩天轮轿厢制造任务。这个直径125米、号称“世界最大观景轮”的项目,轿厢工程却陷入停滞:弧形结构长11米、直径5.5米,要求48个轿厢误差不超过0.5mm,且需在海洋气候下防腐50年。重钢机械组建专项团队,通过数字化模拟优化工艺,独创“分段拼装+整体校准”技术,解决超大型构件变形难题。10名工人手持喷枪同步作业,确保锌膜薄厚与附着力超标完成。
最终,轿厢仅用14个月交付,较国际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25%。截至目前,企业已形成121项专利的核心技术体系,包括南非RBCT装船机核心部件技术、巴西淡水河谷全球最大回转式装船机、履带式斗轮堆取料机斗轮技术等30余项“世界第一”。

“如果认为重钢机械的成功靠一流设备和技术,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坤曾直言。企业将工人分工精细至焊接、装配、钳工、涂装等全流程,通过系统管理实现高效配合。同时,采用定额制薪酬体系:人工费摊入每个工序,员工以最优质量、最快速度和最低成本完成定额,即可自主“发工资”并获得高额奖金。
这种制度设计,让“工匠精神”有了落地土壤。李坤在微博中写道:“别用‘工匠精神’浪漫化,掩盖‘工匠制度’缺失。产生精湛工匠的,是制度而非口号。”
2025年,美国加征关税导致重钢机械对美出口成本增加10%-15%,部分矿山设备订单流失,利润空间压缩近两成。企业迅速调整战略:入股叠风新能源开发旋筒帆技术,切入绿色能源赛道;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海关通过“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模式压缩通关时间30%;内部推进产线智能化,引入虚拟组装技术减少试错成本。
2025年1-10月,企业签单额同比增长116%,卡塔尔700吨装船机等项目相继落地。
在李坤看来,民企“走出去”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国技术标准认知不足的“标准与信任瓶颈”;二是中小企业资金有限、缺乏全链条技术团队的“资源与能力瓶颈”;三是供应链自主可控体系不完善的“供应链瓶颈”。
破解之道浓缩在三十二字中:聚焦细分、做深做透;舍得投入、夯实基础;善用政策,借船出海;长期主义,积累口碑。
来源:国是直通车
编辑:高琰瑭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