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一云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济南,这座低调之城,正引发全民瞩目。
起因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在36座赫赫有名的大城市里,济南以80.3分的综合得分,成功跻身全国前五,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杭州之后,超越了天津、广州、南京、青岛等传统经济强市。

济南冬季城市风光
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济南,何以跃升全国城市顶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济南究竟做对了什么?
经过多年的转型升级,济南探索出一条城市发展新路径,也为全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官方认定,全国第五
在解读城市发展排名前,必须认清这份报告的时代价值。
这份报告是官方首次下场,做出了一份城市综合发展排名,其发布单位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堪称“国字号”的专业智库,其权威性无可争议。
从样本数量上看,报告覆盖了27个省会及自治区首府城市(暂未选取港、澳、台)、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都是中国发展的主力军,单拎出来一个,都是能掰掰手腕的武林高手。
更为重要的是,选取标准全面且细致。
不同于“唯GDP论”的榜单,报告以多维度指标,衡量了城市全面发展水平,90项具体指标构建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维度评估体系。这种创新性设计,既有大众熟悉的空气质量、教育医疗等民生关切,也纳入“文明城市”等专业评估维度。
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体检报告”,更是政策落地的导航仪和行动指南。既紧密衔接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又积极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与中央十五五规划中“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主要目标相符。
一言以蔽之,这份报告对标国内外最新政策目标,维度评价体系丰富,含金量很高,参考价值很大。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济南,还有一些小而精的城市榜上有名,如美丽城市贵阳、文明城市中的银川,他们都有机会凭靠着隐形实力而发光发亮。
这背后是城市逻辑的逆转。
一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城市革命已全面铺开。在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当下,未来城市发展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稳得住,中国城市发展从“摊大饼”的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提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那些能关注居民生活品质、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方,才真正有竞争力。

济南,凭何上榜?
在高手如云的城市对决中,济南能够突围,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不偏科,有强项。
那么,济南究竟强在哪里?
仔细研读《报告》发现,济南在“宜居城市”排第二,“韧性城市”排第六,“文明城市”排第八,“智慧城市”排第九,“创新城市”排第十。
这样一份成绩单,展现的不仅是数据的均衡,更是一座城市在发展理念上的成熟与治理能力上的系统提升,以及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城市实践层面的生动实践。
一、以科技创新力,打造产业“硬实力”
过去40年,中国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国博弈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战略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经济强国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份报告中,济南在“创新城市”这一维度中位列第十,表现优异。
《报告》中的创新城市评价围绕两个核心指标: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成效。作为工业强市,济南是少数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城市之一,这是济南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底气。与此同时,济南的传统产业也面临“大而不强”的挑战。
为突破这一局面,济南围绕工业强市顶层设计迭代,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为驱动力,构建起“13+34”产业链体系,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等产业等前沿领域,这需要极大的变革魄力与战略前瞻性。
激光装备产业集群是济南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济南300多家企业形成了从核心器件到整机设备的完整产业链。例如,金威刻的“超快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微米级精密加工;森峰科技的“3D激光打印系统”攻克了材料与工艺难题,有力支撑航空航天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进程。这些企业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攻坚克难,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绝对主力军,济南涌现出一大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是重视民营企业,不遗余力拼项目。
近年来,济南将项目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在2023年“项目突破年”、2024年“项目深化年”基础上,2025年济南乘势而上,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重点做到“四抓四提升”——“抓谋划储备,提升项目质量”“抓过程管理,提升推进效率”“抓要素供给,提升保障水平”“抓力量整合,提升服务能力”。这一战略部署体现了济南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务实高效的执行力。
一个细节很有代表性。今年2月,济南市委书记、市长用5天时间密集调研52个项目现场。这种高频次、高密度的现场办公模式,不仅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具体问题,更传递出“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有效提振了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
为了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济南营造了让人踏实的营商环境,提出全生命周期推进服务系统,把招商引资的高昂热情延伸到项目开工、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并将数据作为生产力,按照“应通尽通、应接尽接、应用尽用”的原则,打通各部门系统间信息壁垒,用数据分析提高项目决策的效率和质量。沃土之上,只要适当施肥浇水,就会孕育出更多好的企业。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二期、金雷高端传动装备科创产业园、邦德激光全球总部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上半年,济南已压茬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04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313个,用一个个拔地而起的项目、一项项攻坚突破的成果,为强省会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正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支撑起济南工业互联网的落地以及产业升级。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诞生出我国首台完全采用自主处理器研制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实现1000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良好创新生态是多元主体的系统性繁荣,也是济南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到落地面世的产品,如果没有“产学研用”的环环相扣,没有政策与资本的合力托举,再精妙的创新构想也很难落地。
在创新资源方面,济南依托23家国家级实验室和129家省级实验室的科研资源,构建创新平台体系。为了实现技术到商业化的“惊险一跃”,济南于去年6月试点推行科技经纪人制度。这些团队如同科技创新领域的“摆渡人”,在实验室与市场、研发与产业之间搭建桥梁。这一模式的结果是显著的,首批4家试点单位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87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3.4亿元。
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在济南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图景,更是一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缩影。
二是投资于人,让城市更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迅速增长到2024年的67%,城镇住房存量也由不足14亿平方米激增至近350亿平方米。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进入2025年,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新挑战:由于盲目摊大饼,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一些城市患上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在个性文化、精细管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发展,难以跟上硬件和有形设施建设的步伐。
作为非传统一线城市,济南在“宜居城市”指标上,以84.28分高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一座城市宜居与否的体现,核心在于城市发展与人性需求的契合度,除了基础的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自然环境、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更高层次的要求。
济南的宜居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既有七十二泉水的滋润,又有高楼林立的CBD,老街区与新商业共生,现代与传统和平共处。这份天然造就的从容,让济南人有足够的底气包容万象。

山东济南老城新建“小院议事厅” 搭建多方沟通平台听民声
除了天然禀赋,济南宜居性优势,更在于系统性的民生保障工作,通过优化住房品质、社区环境、公共服务等,直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济南乐山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这几年,小区建设了很多广场和休闲区,并借助交通微循环改造与港湾式停靠站,破解了停车难题。这正是济南市年复一年、系统推进的“民生实事”的具体体现。
最直观的还是数据,2016年至2020年期间,济南市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的支出年均增长高达11.4%,占比从75.2%提升至79.5%。而在2024年,这一比例更达到了80.3%,其民生投入力度甚至高于深圳、杭州等许多GDP总量领先济南的城市。
正是源于济南持续增长的民生投入,才真真切切提升了居民的居住体验。《报告》也特别肯定了济南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公租房供给方面成效显著。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城市发展习惯于“投资于物”,侧重于看得见的硬件建设,以解决短期经济增长需求。今年3月,“投资于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短短四个字展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人,始终是发展的核心坐标。这一理念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也昭示了一条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城市发展之路。
济南宜居的背后,恰恰是城市政府角色的转变,他们不仅仅是城市“建造者”,更是城市的治理者,更加注重城市的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向人的发展倾斜,以更多资金资源服务民生,实现“见物”与“见人”的有机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政府并不是盲目的干,而是认真“倾听”民众需求,并将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评判标准。不同寻常的是,济南于去年两会期间,通过人大代表票决机制,让20项民生实事成为大众关切的“热点榜单”,建立老年助餐站点就是这一模式的落地表现。
这一创新模式,转变了政府工作形式,由过去的政府提和政府办,转为市民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人大督单、群众评单的全新模式,使政府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济南通过一些列的举措,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过去一年,济南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山东首位,这背后既有政策支持,也有产业和环境的双重吸引。
三是城与人双向奔赴,让文明看得见
“文明”这个词,看似宏大遥远,却又润物细无声,悄然流淌在生活细节里——它可以是公园长椅舒适的靠背、深夜街头一盏温暖的路灯、陌生人相视一笑时眼底的友善……
“文明”还可以是一组组闪亮的数据:938次救援无一闪失的精准护送、1076件公交好人好事的善行义举、185万泉城志愿者的默默奉献。
由点及面看,济南“文明成绩单”的确亮眼:今年5月,济南再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而在这一次的榜单中,济南以83.98分位列全国第八名。《报告》重点提到,济南在文明城市方面,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建设非遗名城。
国内文旅市场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和小商品街,无不凸显了文旅产业的急功近利,忽视了消费者对独特体验的本质需求。但是文明城市的发展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差异化定位,避免千城一面。
济南是一座将文明镌刻在基因里的城市,拥有4600多年的文明史、26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底蕴可谓是厚重。“泉”是济南的“魂”,也是济南倾力打造的城市品牌,通过整合全市文商旅体资源,济南策划了“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城市IP,推出“泉”在济南过五一、过暑假、享金秋、过大年等系列活动,济南连续上榜全国十大周边游目的地城市,在“泉在济南”小程序上,游客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吃喝玩乐的攻略;为了推动国际影响力,济南打造了“济南国际泉水节”,将泉水巡游、泉水宴、泉水诗词大会等活动融入市民生活,让城市特色转化为文明符号。

济南明水古城内部梅花泉景观
毋庸置疑,济南是独特的,但它的用心之处是没有吃老本,也没有局限在传统文旅模式,反而是借助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顺势而为,主动变革,为不同游客带来了全新的需求与期待。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花灯通过5G直播传遍全网,晋升为网红打卡点;济南野生动物世界全新打造了全国首家“线上动物园”,可以云投喂动物,还能与数字动物AI留影……济南在数字化与文旅深度融合方面领先全国,以数字化创设了“诗和远方”新场景,给游客带来新鲜有趣的体验,形成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为扩大文旅消费注入新的动力。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顶级的修养,涵盖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温暖的社会氛围和城市品格。这种城市精神气质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塑造和维护。
近日,深圳因“卷尺哥”走红网络,他带着一把卷尺行走街头,专门给公共设施提建议,两年间累计发布的千余条视频。而在济南,同样有一群“卷尺哥”,只要把看到的问题拍下来,上传“创嘟嘟”监督平台,就会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快速响应和整改。
这里还生活着一群最朴实无华、善良忠厚、侠肝义胆的济南人,帮扶困难群体、投身志愿服务等公益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居民楼失火,“济南超人”许亮徒手爬窗救下被困女童,获赞无数;退役老兵开辟“解忧杂货铺”,用手艺架起邻里互助的桥梁;济南西站“泉城义工”服务站每天为旅客提供指引、充电、应急药品等服务……现如今,已有百余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这座城里,文明不再是冰冷的指标或一个排名,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温度与力量,这种力量既源于历史积淀的滋养,又来自于城市与人的相互成就,同成长、共命运。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治理精度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当城市与市民双向奔赴,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细微处触摸到这种稳稳的幸福。

结语:济南“出圈”,三大启示
济南跻身全国第五城,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是对城市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政策指挥棒的战略性转向。济南的“出圈”,同时也为全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是城是人民的城。
传统城市发展以GDP为单一标尺,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竞争正初步从“单项冠军”转向“全能选手”,这种转型,对城市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持经济规模合理增长,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可转化、生态环境可持续等多维目标的协同实现,打造更具人民幸福体感的城市。
济南的实践劈开旧有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更多带有温度的发展成就和治理成效,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之处。
第二,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城市治理的从来不是“政府独奏”,而是需要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交响”。
济南崛起体现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政企协作平台,激发市场活力;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居民通过基层治理提升城市归属感。
这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使治理从单向执行任务转变为有互动的情感联结,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三是坚持“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
2017年,作为山东省会,济南的处境还很尴尬,北有京津冀,南有南京合肥,西边则是郑州,再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中间塌陷”。其后,济南奋起直追,因地制宜定战略,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一张蓝图绘到底”,纵深推进“强省会”战略走深走实。
对于如何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总书记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不能乱翻烧饼、不能动辄换了频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擅长观大势、谋长远。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更让中国人拥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阔格局。
而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有历史耐心,在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做好战略谋划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中国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兴华:中国城市化2.0时代将向何处去?》,澎湃新闻
[2].《济南硬是在“北、上、广、深”间插了一足!》,济南时报
[3].《城与人双向奔赴,济南走出城市文明进阶之路》,济南时报
排版| 薯条
编辑| 正风轮值主编|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