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进博会聚焦:美国谷物协会深耕中国市场,承诺随时满足需求

时间:2025-11-07 22:05:57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国际金融报

在今年进博会期间,由13家主要农产品协会组成的“美国农产品贸易高级访华团”齐聚上海。在“中美农产品贸易合作论坛”上,美国谷物协会副总裁卡里·西弗拉斯(Cary Sifferath)与北京办事处主任曼努埃尔·桑切斯(Manuel Sanchez)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就中美农贸合作展开深度对话。据透露,本届进博会已是美国谷物协会连续第七次参展,而该协会在华发展历程已达43年。中美农贸合作不仅实现商业共赢,更彰显了基于相互尊重与长期主义的合作韧性。



两位高层在现场接受记者专访

深耕中国43年:从“新朋友”到“老伙伴”

“我们于1982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至今已走过43个春秋。”桑切斯向记者表示,这段漫长岁月让美国谷物协会成为中国农业领域的“老朋友”。该协会致力于推动美国大麦、玉米、高粱及其衍生品(如乙醇和可溶性酒糟)的全球应用,北京办事处则专注促进中美贸易交流与合作。据介绍,协会通过技术培训、市场调研等方式,持续助力中国进口商优化采购策略,提升供应链效率。



桑切斯在现场分享合作历程

桑切斯强调,这是他第三次参与进博会,而协会主席马克·威尔逊(Mark Wilson)则是首次亲临现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43年从未改变。”他指出,中国对优质谷物的需求持续增长,为美国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出口,而美国谷物的稳定供应也助力中国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升级。

农民视角下的贸易:超越商业的共同价值

首次参展的威尔逊以“伊利诺伊州小镇农民”的身份分享了对贸易的理解。他表示,农业贸易的本质是“用土地的馈赠连接世界”:“当我驾驶收割机时,最欣慰的是知道这些作物将跨越重洋,改善另一端家庭的生活。贸易让全球消费者享受更丰富的饮食选择,也为农民创造可持续的生计。”



威尔逊在进博会现场发言

威尔逊特别提到,在与中国合作伙伴的交流中,“家庭”和“下一代”是高频词:“无论是美国中西部农场还是中国沿海城市,人们都希望通过贸易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未来。这种共鸣让合作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

技术驱动竞争力:美国谷物的“中国方案”

西弗拉斯在专访中明确传递核心信息:“美国是可靠的供应商,能为中国市场提供高质量玉米、大麦、高粱及其副产品。当中国需要时,我们随时准备响应。”他指出,这一承诺的底气源于美国农业的技术革新:通过精准种植、智能灌溉和基因改良,美国农民在同等土地面积上实现了产量提升30%,同时减少20%的化肥使用量。“这种‘更少投入、更多产出’的模式,确保了我们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稳定供应中国市场。”



西弗拉斯介绍美国农业技术优势

面对关税等贸易挑战,西弗拉斯坦言:“我们无法控制政策变化,但能掌控的是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他透露,即使在贸易摩擦期间,协会仍通过组织中国买家赴美考察农场、邀请美国供应商来华交流等方式,保持对话渠道畅通。“当市场条件允许时,我们就能迅速抓住机会。过去43年的长期投入,让我们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

长期主义:穿越周期的合作哲学

西弗拉斯强调,中美农贸合作需“以长远眼光看待短期波动”:“我们经历过贸易紧张,也迎来过合作高峰。但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始终选择坚守。”他举例称,协会近年来推动的“可持续农业伙伴计划”,已帮助中国进口商建立绿色供应链标准,同时协助美国农民符合中国市场的环保要求。“这种双向适配,让合作更具韧性。”

对于未来,西弗拉斯充满信心:“中国市场的需求升级与美国农业的技术升级形成完美契合。只要双方保持开放沟通,贸易合作就能持续为两国人民创造价值。”

摄影 周秭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