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上,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自2023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以来,链长企业已累计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近万项,带动超千家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这一行动不仅成为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的“压舱石”,更成为推动产业生态共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加速器”。
供需对接清单破万项 产业链韧性全面增强
据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披露,共链行动启动以来,中央企业已在海上风电、低碳冶金、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超40场对接活动,通过发布技术需求清单、产能共享清单、服务供给清单等,构建起“央企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生态。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昌明指出,行动已从初期保障供应链安全,升级为推动产业生态开放共享,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海上风电领域为例,11月8日在大连举办的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三峡集团联合26家企业及科研院校成立产业链联盟,涵盖规划设计、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全链条环节。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461万千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连续七年新增装机全球第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强调,构建自主可控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是我国从风电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多领域共链行动齐发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共链行动的辐射效应正在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现。11月7日,中国建材集团在蚌埠发起玻璃新材料产业链共链联盟,发布行业高质量稳增长倡议及供需清单;此前一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举办新型低碳冶金共链行动暨全球采购供应链伙伴大会;10月16日,中国中车集团在长春召开现代产业链融通发展大会……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共链行动从单一领域向全产业链渗透。
朱昌明分析,共链行动通过三大机制重塑产业竞争力:一是打破创新资源分散格局,以央企为链长搭建开放创新平台;二是重构企业竞合关系,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产业共同体;三是促进技术要素高效流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使中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逐步从“跟跑”转向“并跑”乃至“领跑”。
央地联动构建新范式 区域协调发展提速
共链行动的深层价值在于开创了“央企引领+地方赋能”的双赢模式。在大连海上风电大会上,三峡集团与大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辽宁4.13万平方公里海上风电资源区和完整产业链生态,共同打造东北亚新能源产业高地。三峡集团董事长刘伟平表示,将通过投资驱动和技术协同,将海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深远海开发新路径。
类似案例在玻璃产业同样显著。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常张利指出,蚌埠作为中国玻璃产业创新高地,与集团携手构建了从显示面板到光伏能源的全产业链支撑体系。这种央地联动模式,使地方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通过资源、场景、政策三重支撑,营造出良好的产业生态。
朱昌明总结,共链行动通过构建正向循环生态系统,推动区域经济从“单打独斗”迈向“集团作战”。央企以链长身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地方则成为产业链“能力共建者”,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更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