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机器人行业乱象揭秘:路演骗局如何让资深投资人失足

时间:2025-11-11 15:18:00 来源:蓝鲸新闻 作者:蓝鲸新闻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1月11日讯(记者 翟智超)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视为“AGI终极载体”,万亿级市场赛道加速成型。然而,这场技术狂欢背后,一场围绕资本与技术的“造假游戏”正在悄然上演——从虚构订单到伪造技术实力,从遥操作表演到身份包装,部分初创企业正用精心设计的骗局收割投资人信任,甚至让资深从业者也难以幸免。

虚假订单与“中科院系”人设:初创企业的包装术
上海投资人刘尚宪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其在考察一家成立仅4个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时,发现多处疑点:该公司既无研发中心也无自建工厂,却宣称手握5000万元订单;创始人以“中科院系”背景自居,办公区陈列多款外观前沿的机器人模型,试图构建技术实力雄厚的形象。然而,当被问及“无自有产能如何保障交付”时,创始人竟回应称“通过代工厂生产,机器人编码开源后制造难度有限,订单就是核心竞争力”。

“我们判断其本质更像一家贸易公司——靠资源获取订单、贴牌销售,订单真实性根本无法核实。”刘尚宪直言。这一案例并非孤例,具身智能领域创始团队成员李峰(化名)向记者透露,其所在产业社群中,“亿元级融资完成”“大厂战投入场”等消息频传,但部分项目实为“包装精巧的骗局”:仅需几步操作,就能快速成型并登上路演舞台。

身份造假与“遥操作”表演:技术包装的灰色产业链
除虚构企业背景外,团队成员身份造假也是常见手段。某大学机器人系统架构师、知乎创作者Gashero(化名)指出,部分团队常虚构“大厂背景”或“高校团队”身份,而真正在职人员通常不会以单位名义从事营利活动。“长期使用此类头衔未受追责的,身份真实性往往存疑。”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项目通过“遥操作”伪造全自主智能。李峰描述了一个典型场景:某团队在办公区用纸箱、货架搭建简易“物流分拣系统”,硬件上采用两套数字舵机机械臂套件(实际仅两条从臂具备动力),软件层面则调用开源模型提取目标,再通过OpenCV绘制检测框,伪装成“多模态感知”系统。路演时,团队指着屏幕宣称“大模型能理解所有物体,机械臂具备全自主分拣能力”,而真相是:主臂控制线被延伸至画面外,由人员在投资人视线盲区手动操控,整个系统毫无感知与决策能力。

“转手订单+贴牌生产”模式:浅层创新背后的资本焦虑
刘尚宪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虽热度不减,但真正专注研发的企业仍是少数。“除部分技术影响力企业外,大量初创公司停留在‘转手订单+贴牌生产’的浅层模式,甚至靠夸大技术实力吸引融资,这与前几年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阶段高度相似。”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52.95亿元,人形机器人市场达82.39亿元(约占全球一半)。2025年前7个月,国内融资事件已达141起,超过2024年全年,其中单笔过亿融资51起,多家头部企业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巨大的市场预期下,资本“抢位战”愈演愈烈,部分企业甚至通过虚假包装提前“占坑”。

投资人困境:技术认知鸿沟与“害怕错过”的悖论
面对技术包装,为何仍有投资人“中招”?Gashero分析称,这背后是创投圈长期存在的悖论:当“害怕错过”(FOMO)的集体焦虑撞上以“月”为单位迭代的技术黑箱,理性往往让位于恐惧,真实也容易被表演淹没。“一旦脱离技术一线两三年,认知就可能全面落后。”他举例说,一年多前行业还普遍认可具身智能的VLA技术路线(认为大语言模型可完全处理复杂规划任务),但几个月后的实践就证明其可靠性不足。

专业机构如何应对?技术鉴别力成核心门槛
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依婷(化名)向记者透露,其投资团队包括MIT、牛津等名校博士,前台均为理工科背景。“专业投资人不会被包装欺骗,被骗的投资人就是功课没做足。”她直言,“我们看了100个项目才投1-2个,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确实存在滥竽充数。”

不过,投资行为有时也关乎预算逻辑。深圳某投资经理透露,为用完当年额度、维持来年预算,即使项目存疑也可能投资。“某些基金的核心收入是管理费,风险本就预期之内,亏损成了‘合规的常态’。”

(上述受访者刘尚宪、李峰、Gashero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