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在广州盛大开幕。本届全运会由广州、深圳等广东17个城市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共同承办,创下历史规模最大、赛期最长、承办城市最多的纪录,成为粤港澳三地体育合作与经济融合的里程碑事件。
据悉,本届全运会共设置34个大项、419个小项的竞技比赛项目,部分赛事在开幕前已率先打响。预计将有超过6000名内地运动员赴港澳参赛,同时3000余名港澳选手将齐聚内地赛场,形成跨区域体育交流的盛况。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九市及港澳两特区,自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基建落成,“一小时生活圈”加速成型。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79万亿元,超越国际湾区平均水平,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作为国内顶级综合性体育赛事,全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舞台,更成为现象级的流量入口与商业引擎。旅行平台数据显示,近期“全运会”相关搜索量激增,酒店、机票、火车票及景点预订量呈爆发式增长,大湾区文旅消费活力全面释放。
为最大化赛事效益,广东省围绕参赛者与观赛者的“食、住、行、游、购、娱”需求,构建“全运+”消费生态:在旅游领域,推出“赛事+交通+酒店+景区”一体化线路,将观赛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在购物环节,创新“票根经济”,通过“一卡通”串联观赛门票与消费场景,广州、深圳等地已实施凭全运票证减免景点门票、公交票价的优惠政策。
商业合作方面,十五运会招商成果显著。截至2025年6月,已签约及可签约赞助企业覆盖21个类别,赞助总额近16.5亿元。特许商品开发同样火热,目前已推出2800余款产品,线下开设超700家零售店(广东省内600余家),线上店铺达70余家。行业专家预测,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将催生超1500亿元的赛事经济规模,体育赛事正成为区域经济升级的新引擎。
中国体育产业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规模从2017年的2.20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89万亿元。根据国家规划,2025年将突破5万亿元,2030年更有望达7万亿元,逐步从边缘领域迈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从产业链视角看,体育产业上游聚焦硬件与物料供应,涵盖场地建设、装备制造及原材料供应;中游承担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职能,包括赛事运营、媒体传播及平台服务;下游则是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涉及体育用品销售、健身服务及体育旅游等领域。
全运会热潮下,上市公司纷纷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