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双11,少了往年电商GMV的激烈比拼,显得有些冷清。对广大网友来说,打开各类App时频繁遭遇的“跳转广告”,极大程度抵消了购物狂欢的乐趣。这种“强制性”的广告策略,正引发越来越多的用户反感。
01,“跳转广告”乱象几时休?
11月10日,拥有1962万粉丝的明星刘嘉玲发布控诉微博,直指双11期间某店铺严重侵权其丈夫梁朝伟的肖像权,涉嫌欺骗消费者。这条微博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大V和网友的广泛支持。

图:刘嘉玲维权微博+大V解读微博
在刘嘉玲微博的评论区,多条热评直指“跳转广告”问题:“各种跳转链接,讨厌到极致”、“每打开一个App就强行跳到淘宝,烦死了”、“京东也是”。这些评论引发大量网友共鸣,显示出跳转广告已成用户痛点。

图:截自刘嘉玲维权微博(样本太多,限于篇幅,部分截取)
无独有偶,11月9日第一财经报道称,双11期间跳转广告成为困扰用户的主要难题。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证实已收到相关举报,并交由网监分局展开调查。
11月11日,笔者查询发现,微博网友吐槽的“跳转乱象”并非个例。在小红书平台,大量用户吐槽打开App时被强制跳转到电商平台双11页面。有网友直言:“我想点开自然会点开,谢谢!”、“有些App启动界面跳转购物平台除了恶心人还有别的作用?”

图:小红书网友的花式吐槽集锦(样本太多,限于篇幅,部分截取)
笔者通过折叠屏手机、安卓手机和iPhone等多品牌手机进行交叉验证,发现无论打开爱奇艺、酷安、安兔兔、QQ音乐、微博、百度地图还是知乎等App,都会弹出跳转广告。部分App甚至直接跳转到京东或美团,网友调侃“打开一些App跳转到京东都比直接打开京东快”。

图:笔者亲测,跳转广告现象普遍存在
为何App对跳转广告“来者不拒”?
以微博为例,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实现营收4.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归母净利润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9%。其中,广告及营销收入达3.834亿美元,同比增加2%,占总营收的86%。进一步分析发现,来自阿里巴巴的广告收入为3.57亿美元,同比大涨10%,占当季广告收入的93%。
广告业务是微博等一线图文、视频、音频类App的核心营收来源。DAU(日活跃用户)、MAU(月活跃用户)数据越亮眼,广告位的“曝光价码”就越高。因此,在618、双11等电商投流高峰期加码Push广告,成为这些平台的商业选择。
02,平台的态度“暖昧”
电商巨头明知“反人类广告策略”会引发用户反感,为何仍持续投入?从用户视角看,强制性跳转令人厌烦;但从商业角度看,这种策略能直观提升平台DAU水平,增加商品人气,尤其是明星商品。
此类现象屡禁不止,还有另一层原因。过往案例显示,2021年6月某电商平台因广告违法被余杭区市监局处以5万元顶额罚金;同年7月又因未制止平台商家广告违法,再次被处以同等金额处罚。2022年11月,工信部指导制定《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明确禁止“摇一摇”乱跳转等行为。2023年2月,工信部发布通知,要求不得频繁干扰用户正常使用。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温昕东律师介绍称,根据《广告法》,利用互联网发布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违反者将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然而,某App开屏广告位报价高达110万/天,邮箱App开屏广告报价也达33万-40万/天。即便被顶格罚款,也仅相当于日广告费的九牛一毛。
双11为何难现往昔高光?
消费者在经历多次价格波动“套路”后,已对双11祛魅。北京消费者王岚表示,她看中的笔记本电脑在双11期间仅比日常售价便宜一两百元,而有国补时能便宜上千元。湖北消费者李霞吐槽:“每天价格都不一样,商家在活动前临时加价,看似满减、优惠券一大堆,实际算下来比平时还贵。”
新京报报道,不少消费者和商家表示消费券计算过于复杂。消费者石遥发现,有的商品加购后显示了优惠分摊金额,但到手价反而比之前贵了。她无奈表示:“实在搞不懂优惠券的规则,只好反复退反复买,费心费力。”

图源:新京报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的打法,或许该彻底扭转了。以反“套路”为荣、以真实惠为尊,或许才是打破行业困境的唯一路径。电商平台能否回归初心?双11能否重燃消费激情?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双11”,没有神话-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相关热搜、小红书平台相关检索结果
“双11”购物,消费者成了“精算师”-新华网
打开微博,先逛淘宝?双十一再现“跳转广告”乱象-第一财经
跳转广告背后:一场流量领域的“人口贩卖”-读特新闻
双十一优惠规则绕晕消费者:价格频繁波动,到手“千人千价”-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