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语
当“全运时间”的聚光灯照亮广州塔,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再次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惊艳世界。2023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强;2025年前三季度,体育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5%,较全省服务业平均增速高出10.3个百分点,开票户数增长12.1%。这一组数据背后,是一场持续26年的体育盛会——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体博会”)的深度参与。

2024年11月8日,第26届广东体博会在广州广交会展馆C区启幕。82家粤港澳及全国体育品牌参展,同比激增60%,涵盖体育科技、健身器材、运动服饰等领域头部企业,东南亚、欧洲采购商云集的盛况,印证了广东体育产业的全球影响力。这场展会不仅是产业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观察广东体育产业升级的绝佳样本。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曾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广州双鱼的乒乓球器材60余次亮相国际赛事,清远广硕鞋业的篮球鞋畅销35个国家和地区,河源海量创新的羽毛球拍出口暴增99.8%。而今,这些“广东造”正通过智能化转型重塑竞争力:双鱼集团展出的搭载“鹰眼+AI”系统的乒乓球台,实现毫米级检测精度;2024年广东涌现的30家国家级体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运动相机、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突破技术壁垒。

广东体育产业的崛起,与重大赛事的催化密不可分。1979年首届“省港杯”足球赛打破地域壁垒,2001年九运会见证澳门代表团首次参赛,2025年十五运会更实现跨境赛事创新——自行车赛男子个人赛通过无感通关系统,让运动员6次穿越口岸无需停顿。这些里程碑事件,勾勒出粤港澳从交流到交融的清晰脉络。
体博会则扮演着制度创新的先行者角色。2000年,当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尚处起步阶段,广东体博会应运而生;2003年CEPA签署后,展会成为港澳企业进入内地的跳板;2004年起与粤港澳体博会品牌联动,比大湾区规划早十余年。2024年展会特设的十五运会特许商品专区、适老化专区、多元互动赛事区,以及“赛事+文旅”融合案例,持续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图源:广东体博会
本届体博会揭示的产业趋势令人振奋:体育企业正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医疗的低温冷疗舱通过-160℃极低温环境实现运动后快速恢复,数字体育展区的AI训练系统、全运级康复设备、智能健身镜等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向高技术服务端延伸。这种转变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国务院提出2030年体育产业规模超7万亿元的目标,广东则锚定2035年建成高水平体育强省。
展会现场的“黑科技”背后,是体育与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清远市借体博会推介漂流、溪降等户外运动目的地,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香港赛马会与广州从化马场的跨境产业协作,通过创新监管措施实现“广东养马,香港比赛”的产业闭环。这些实践印证了体育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清远特色城市展馆
图源:广东体博会
体博会的价值远超产业范畴。本届展会设置的非遗展示区、岭南文化体验区,通过舞龙、舞狮、武术等传统项目,构建起粤港澳三地的情感纽带。这种文化长廊与手作体验的设计,让“体育+文化”成为湾区人的共同记忆。正如展会开幕式上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活动合作备忘录(2026)》,体育正成为深化规则衔接、要素互通的核心载体。

广东提出的体育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要推动体博会成为全球体育产业资源对接平台。从1999年填补区域展览空白,到如今汇聚全球创新要素,这场持续26年的展会已完成从行业参与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蜕变。当体育与智造、服务、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广东正以体博会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