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AI算力需求的持续攀升,全球存储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稀土资源供应紧张与AI技术迭代加速的双重冲击下,NAND闪存这一关键存储介质出现严重短缺,国际巨头接连涨价引发行业震动,而中国存储产业却在此轮周期中迎来破局机遇。
美国存储龙头闪迪(SanDisk)近日宣布将NAND合约价上调50%,创下行业单次最大涨幅纪录。作为占据全球13%市场份额的头部企业,其价格策略直接引发连锁反应:创见(Transcend)、宜鼎国际(Innodisk)等模组厂商自11月7日起暂停报价交货,宇瞻科技(Apacer Technology)更明确表示将重新评估产品定价体系。
模组环节的停滞迅速传导至下游,甲骨文、微软等AI服务器制造商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据TrendForce预测,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将同比增长超20%,单台设备NAND用量达传统服务器的3倍,这意味着存储缺口将持续扩大。
在行业震荡中,中国存储产业展现出独特韧性。长江存储武汉基地当前月产能达10万片晶圆,2025年底将提升至15万片,其三期项目规划月产能10万片,预计2026年投产后全球市占率有望从9%跃升至15%,成为全球第四大NAND供应商。
闪迪的激进涨价策略折射出市场供需失衡现状。该公司2026财年首季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22.6%,数据中心需求占比首次超越移动端。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闪迪年内第三次涨价——4月和9月已分别实施10%普涨。美光科技同期跟进20-30%涨幅,三星亦上调5-10%,形成全行业涨价潮。
模组厂商的困境源于NAND原厂与终端市场的双重挤压。以NVMe SSD为例,其顺序读取速度达数千MB/s,配合PCIe 4.0/5.0总线才能满足H100等训练GPU需求,这种技术特性决定了AI服务器对高端存储的刚性需求。当闪迪单次涨价50%时,模组厂不得不重新评估成本结构,间接印证了市场对NAND的渴求程度。
<全球NAND市场长期由美日韩企业主导,三星、SK海力士、西部数据等巨头合计占据90%份额。长江存储的崛起正在改写行业格局:其PCIe 5.0企业级SSD采用自研Xtacking 4.0架构,推出3.84TB至32TB全容量产品线,支持每日4次全盘写入,耐久性指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技术突破之外,长江存储的商业策略更具前瞻性。公司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进军企业级SSD市场,该领域毛利率较消费级产品高出30-50%。尽管需要经历6-12个月的技术认证和2年客户部署验证周期,但其已通过Intel、AMD等平台认证,为大规模替代奠定基础。
存储产业的变革正在引发全链条共振。封装测试环节,华天科技南京基地二期项目规划年封装量突破100亿颗,长电科技承接长江存储70%晶圆级封装订单,其XDFOI技术良率达99.2%。设备领域,北方华创刻蚀设备、中微公司等离子体刻蚀机已进入长江存储产线,盛美上海清洗设备实现规模化应用。
材料环节的突破同样显著:江丰电子溅射靶材打破日美垄断,安集科技14nm以下抛光液实现量产,雅克科技成为国内唯一具备NAND/DRAM全栈能力的材料商。尽管当前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仅30%,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但长江存储的产能扩张将为上下游企业创造宝贵验证机会。
这场由AI算力革命引发的存储危机,既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也为中国存储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长江存储的产能跃迁到封装测试的技术突破,从设备材料的国产替代到生态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存储产业正在构建自主可控的新格局。当全球存储市场等待下一个周期拐点时,中国力量已悄然站在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