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二季度,锂电设备行业迎来业绩与订单双重拐点。已披露中报的14家A股公司中,11家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合同负债规模创历史新高。中信锂电设备指数三天累计上涨25.71%,龙头公司股价频创新高,行业复苏信号强烈。
业绩与订单共振,行业进入上行周期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锂电设备板块总市值三天增加264.01亿元,增幅达23.08%。先导智能、杭可科技等龙头公司股价表现突出,其中先导智能三日累计上涨48.03%,杭可科技上涨41.35%。财务数据方面,11家实现双增长的公司中,先导智能单季营收35.12亿元,同比增长43.86%,净利润3.76亿元,同比激增456.29%;杭可科技营收12.9亿元,净利润1.72亿元,分别增长28.12%和78.73%。
订单端回暖迹象明显。截至2025年6月末,先导智能合同负债达130.57亿元,同比增长14.29%;赢合科技、利元亨合同负债分别增长75.51%和55.72%。国内7-8月锂电设备公开招标量达76GWh,同比激增220%,环比增长58%,需求反弹力度超预期。
产能扩张重启,海外布局加速
行业复苏与下游电池厂扩产节奏高度相关。2020-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从63.6GWh增至294.6GWh,储能电池从1.8GWh增至130GWh,推动锂电项目投资总额从2739亿元飙升至1.39万亿元。2025年,国内新增锂电产能规划超1000GWh,宁德时代、比亚迪新增规划产能分别达405GWh和178GWh,对应设备需求近2000亿元。
海外市场同步发力。大众、LG化学、SK等企业规划新增电池产能超800GWh,对应设备投资总额达3637亿元。高工产研预计,2030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将达3754GWh,其中欧洲动力电池出货量复合年增长率近30%,美国达27.2%。
固态电池产业化倒计时,催生千亿级设备需求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入倒计时。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全固态电池标准研制,并计划投入60亿元研发专项。中信建投分析指出,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势,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国内企业布局积极。宁德时代目标2027年小批量量产固态电池,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计划2027年实现小批量装车。海外市场上,本田、丰田、三星等企业均公布量产时间表,全球固态电池产能有望从2024年的17GWh提升至2029年的190GWh。
新设备、新需求、新增量
固态电池产线单GWh设备投资额较传统液态电池增加一倍以上,中试阶段设备投资额约为传统产线的4-5倍。EVTank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达4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000亿元。中信证券预测,2030年固态电池设备市场将从13亿元增至533亿元,年均增速超150%。
从产业链价值分析,固态电池产线前段、中段设备价值量占比提升至80%左右。全固态电池产线取消注液工序,新增干法电极工艺、固态电解质合成等核心环节,前段设备价值量占比达35%-40%,中段设备因等静压机和高精度叠片机价值提升,占比达45%。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当前中试阶段固态电池单GWh设备价值约为5亿-6亿元,规模化量产后有望降至2.5亿元/GWh。预计到2029年,国内新增全固态电池产能80-100GWh,对应设备需求达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