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刘世锦:扩大内需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时间:2025-11-18 04:26:55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正式公布,这一战略蓝图已清晰呈现。从指导方针到具体目标,从战略任务到实施路径,这份纲领性文件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

《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主题,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强调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双重目标。这一战略定位,既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主线,又体现了新时代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十四五'时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阶段,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数据显示,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103.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率达5.5%。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均GDP从1.06万美元增至1.34万美元,连续两年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绿色转型: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深化

《建议》明确将绿色发展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构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战略转型正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低碳产业已从环境约束条件转变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年11月20日,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将在成都举办'影响力·时代'可持续发展创新年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将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径。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观察者,他认为'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驱动模式转换与绿色转型全面深化的双重关键期。


新能源汽车 图源:图虫创意

市场驱动:中国绿色转型的独特路径

过去五年,中国在低碳领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占全球供应量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全球领先。刘世锦指出,这种发展速度'既超预期,也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规划',形成了有别于欧盟的创新驱动型绿色转型模式。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尽管成交规模尚处起步阶段,但中国在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上已领先欧盟。刘世锦分析认为,市场力量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关键技术快速迭代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

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呈现五大特征:源头低碳零碳或负碳、资源依赖度低、技术含量高、制造业属性强、规模化速度快。这种技术特性使得中国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并带动了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乃至文化观念的系统性创新。

需求扩容:激活绿色产业增长动能

当前,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已达11万亿元,国家发改委预测未来五年有望实现翻番增长。这一判断基于三大支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以及零碳园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十五五'期间将建成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


光伏电池 图源:图虫创意

产业转型成效显著:2025年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增长超30%;10月单月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0%。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持续领跑全球,配套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体系。

刘世锦特别强调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扩大国内需求。'他建议建立新型碳交易机制,将绿证视为碳配额发放给创新型企业,再由其向高碳企业出售配额。这种'端对端'的激励模式,既能落实减碳责任,又能直接促进技术创新。

'当减碳责任明确到各级政府和重点行业时,真实的市场需求就会涌现。'刘世锦指出,通过碳市场扩容和责任机制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