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赛诺菲出售基石抗癌药 跨国药企转型进入“断舍离”深水区

时间:2025-10-10 18:18:31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Sanofi)将其经典化疗药物泰索帝(多西他赛注射液)的全球权益作价至高1.75亿欧元(约合14.6亿元人民币)出售给韩国保宁制药。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跨国药企在创新药研发成本高企、专利悬崖步步紧逼、全球市场格局剧变之下,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战略抉择。这也标志着,医药行业曾经依靠“重磅炸弹”药物打天下的模式正在被重塑,巨头们正不惜“断舍离”非核心资产,驶向创新的“深水区”。

“功勋药物”谢幕

泰索帝作为微管蛋白抑制剂类化疗药物的代表,自1995年上市以来,在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等主要实体瘤治疗中奠定了“基石”地位。其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清单,更是对其临床价值的背书。

需要注意的是,这款年销售额曾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明星药物”,其核心化合物专利早已过期,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和价格压力。尽管凭借品牌效应和医生处方习惯,泰索帝在一些市场仍保有一定规模的年销售额,但对于业务体量庞大的赛诺菲而言,它已从昔日的增长引擎,转变为需要持续投入营销资源却增长乏力的业务。

“这笔交易的金额本身就非常说明问题。”某国际投行医药行业分析师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这一定价反映了市场对泰索帝这类成熟品牌药在仿制药围攻下的残余价值的公允评估。对赛诺菲来说,出售的意义远大于交易对价本身,这是一次积极的‘资产减值’,目的是将管理资源和资本从增长见顶的业务中解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款经典药物的业务转让,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其供应的稳定性和可及性。尤其在中国,泰索帝已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临床用量较大。

就泰索帝的后续供应问题,赛诺菲对记者表示:“我们加大努力持续聚焦最具影响力的领域,确保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患者需要我们的药物,因此确保他们获得持续、稳定的药品供应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将与买方保持紧密合作,确保交接过程无缝衔接,持续向患者供货。”

“从理论上讲,收购方保宁制药有极强的动机维持并优化泰索帝的供应链。”一位资深医药供应链管理专家表示,“挑战在于过渡期的无缝衔接。这涉及全球不同区域的生产技术转移、质量体系认证和监管报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迟,都可能对特定市场的药品可获得性造成影响。”

仿制药竞争日益激烈

此次交易也引发了业内对跨国药企成熟产品管理策略的思考。泰索帝等“老药”面临日益激烈的仿制药竞争,原研药企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出售专利过期药物,是否意味着跨国药企在面对仿制药竞争时,已从昔日的“积极防御”转向“全面退出”?

不仅是赛诺菲,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近年来也频频剥离其成熟药物产品线,药企的“退出”模式或正日益常态化。

“对于泰索帝这样仿制药已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产品,原研药企若继续投入大量营销费用去维持份额,无异于‘事倍功半’。”上述国际投行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此时,将其出售给一家规模相对较小、运营成本更低且愿意深耕细分市场的公司,反而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即原研药企回收了价值、专注于创新,收购方获得了成熟品牌和市场渠道,医生和患者可以继续有药可用。”

医药战略顾问王文丽分析:“与仿制药企打‘价格战’不是最优解。将成熟产品转让给专注于此的企业,既能确保产品继续服务患者,又能让原研企业回笼资金投向创新,实现双赢,这种模式或正在成为行业常态。”

赛诺菲在“弃旧”的同时,如何“图新”并保卫现有的核心资产,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度普利尤单抗(Dupixent)是赛诺菲旗下另一款销售额很高的核心产品。赛诺菲财报显示,度普利尤单抗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高达80.15亿美元,是赛诺菲当之无愧的“压舱石”。然而,度普利尤单抗专利将于2031年到期,且竞争对手如葛兰素史克、罗氏等也在“虎视眈眈”。

度普利尤单抗专利到期后,赛诺菲能否应对可能出现的仿制药竞争?记者向赛诺菲询问,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行业转型趋势渐明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交易是跨国药企战略转型的典型案例。随着中国市场带量采购等政策推进和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传统“重磅炸弹”药物模式面临挑战,创新成为药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交易。”王文丽表示,“跨国药企将更加聚焦于前沿技术领域,而区域性药企则通过接手成熟产品实现业务拓展。这种专业化分工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上述国际投行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跨国药企抛售管线也揭示了在资本市场的增长压力和创新竞赛的白热化背景下,“大而全”的综合性药企模式正在向“精而尖”的战略聚焦模式演变。巨头们不再追求覆盖所有治疗领域,而是选择几个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主赛道“重金押注”。

值得关注的是,也有投资人在论坛发文称,这一趋势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制药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跨国药企剥离出的成熟产品,对于许多希望快速获得国际化产品和市场渠道的中国药企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资产;另一方面,这也迫使中国药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是满足于承接成熟技术,还是在某一创新领域深耕,力争成为下一个全球性的“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