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为何高价产品反而更畅销?揭秘消费市场的价格逻辑

时间:2025-10-10 18:07:28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区域品牌事务所,作者:金多西&黄晓军,头图来自:AI生成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商品价格越低越容易销售。尤其是在经济环境波动较大的当下,上海的餐饮市场甚至出现了“15元定律”——写字楼下存活下来的餐饮店,大多以均价15元的现炒盖浇饭为主。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价格与销量的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高价商品不仅存在,有时反而更畅销。

一、奢侈品与凡勃伦效应:高价背后的炫耀心理

在山东即墨,一家保暖内衣工厂通过1688平台将产品价格从50元/套提升至140-150元/套,不仅带动了整个产业带的提价,还实现了订单量增长30%。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便宜货”的疑虑——中产阶层往往认为,价格过低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材质升级、产地直播和精准的人群渗透策略,也为提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类似的案例还有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其玩偶LABUBU 3.0的单价从21.99美元涨至27.99美元,联名款玩偶二手价更是从599元炒至1.3万元,涨幅达21倍。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初代作品拍卖价高达108万元,远超黄金价格。

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经济学中的“凡勃伦效应”。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往往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老铺黄金多次提价后营收同比增长252%,梵克雅宝手链价格上调11%后门店大排长龙,香奈儿手袋年涨幅4%-8%却推动销售额增长9%,均印证了这一效应。

凡勃伦认为,商品可分为炫耀性商品和非炫耀性商品。前者基于社交和尊重需求,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以彰显身份;后者则仅满足基本需求,价格敏感度较高。

二、劳力士与土豆:炫耀性商品与必需品的差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炫耀性商品,如劳力士手表,属于社交和尊重需求的产物。购买劳力士的人,往往在重要场合佩戴它,以展示身份和品味。而土豆作为基本食物,仅满足生理需求,无人会因购买土豆而感到自豪。

然而,并非所有商品都如土豆般“非炫耀性”。1845年爱尔兰大灾荒期间,土豆价格上涨但需求量不降反升,形成了经济学中的“吉芬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当商品成为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消费对象,且替代品价格更高时,价格上涨反而会刺激需求。

吉芬现象的本质是消费者的比较替代心理。在横向比较中,消费者会对比不同品牌和价格的产品;在纵向比较中,消费者会预判商品未来价格走势。例如,中国房价上涨时,消费者购房热情高涨;房价下跌后,购买意愿反而降低。股票市场亦存在类似现象。

三、消费者真的喜欢便宜吗?V字价格曲线的启示

提价并非总能成功。管理者在提价前需考虑两个因素: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产品可替代性。高收入群体对劳力士的需求,源于其品牌价值和难以替代性;爱尔兰人抢购土豆,则是因为当时他们无力购买其他食品。

盲目提价失败后,企业常转向“薄利多销”策略。然而,低价策略真的有效吗?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指出,只有需求弹性大于1的商品(即富有弹性的商品),才适合薄利多销。例如,五菱宏光MINI EV通过低价策略实现盈利,但其背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成本控制。

然而,长期低价可能导致行业价格战,损害所有商家利益。21世纪初,中国彩色电视机行业因价格战而受损,便是典型案例。日本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村松达夫总结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显示,消费者需求呈“V”字曲线:当价格降至一定程度后,消费者会转而追求更高品质的商品。

消费者并非始终追求低价。他们愿意为具有特殊价值的商品支付高价。高级品牌和折扣店的人气,均源于此。当顾客说“我没钱”时,其真实意思是“对于有价值的东西,我会购买;对于无价值的东西,我希望便宜”。

四、薄利多销的局限:需求价格弹性的考量

薄利多销策略适用于需求弹性大于1的商品,如手表等奢侈品。然而,生活必需品(如大米、盐)的需求弹性小于1,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影响较小。对于这类商品,薄利多销难以持久,因为市场需求有限,低价不会引发无限囤货。

长期低价还可能导致行业价格战,损害所有商家利益。因此,企业应尽量提高商品价格,但需确保价格与产品效用匹配。例如,下雨天地铁口的雨伞价格虽高,但需在合理范围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区域品牌事务所,作者:金多西&黄晓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970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