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马斯克模仿者何小鹏:小鹏汽车能否挺进新能源决赛圈?

时间:2025-11-18 13:21:56 来源:字母榜 作者:字母榜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小鹏汽车再次成为新能源赛道焦点——亏损收窄至3.8亿元,同比缩减近80%,交付量突破11.6万辆,同比增长149.3%。这一数据与特斯拉早期扩张阶段惊人相似,但资本市场并未给出热烈回应:财报发布后首个交易日,小鹏美股下跌6%,报收23.50美元。这场被外界视为“马斯克模仿秀”的竞争中,何小鹏究竟能否带领小鹏汽车挺进决赛圈?

亏损收窄背后的增长焦虑

财报显示,小鹏汽车第三季度营收达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毛利率首次突破20%至20.1%,车辆毛利率提升至13.1%。单月交付量连续两个月突破4万辆,10月交付42013辆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与特斯拉2018年第三季度(营收68亿美元,毛利率25.8%)形成镜像:两家公司均在规模化扩张阶段实现了毛利率的显著提升。

但市场显然期待更高。实际营收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04.5亿元,第四季度交付量预估(12.5万-13.2万辆)和营收预估(215亿-230亿元)均低于分析师预期。更令人担忧的是机构投资者的态度:摩根大通三季度减持182.39万股小鹏美股,持仓锐减99.7%,与蔚来、理想遭遇的集体减持形成共振。



技术路线:从模仿到分庭抗礼

何小鹏的智能化战略与特斯拉存在诸多相似之处。2018年首款量产车型G3搭载的自动泊车功能,迅速建立“智驾”标签;2020年P7车型成为国内首个搭载NGP(高速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纯电车型,全年销量中P7占比超60%。但小鹏并未完全复制特斯拉路径:2021年宣布在自动驾驶硬件中加入激光雷达,与特斯拉坚持的纯视觉方案形成技术分野。

这种差异化策略在法律层面也曾引发争议。2018年底,特斯拉高级工程师曹光志离职后加入小鹏,引发商业机密诉讼,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暗指“小鹏技术代码与特斯拉旧版高度相似”。不过,这场纠纷以2023年双方和解告终,特斯拉撤回指控。

机器人赛道:百万量级的市场豪赌

在电话会议上,何小鹏抛出两个激进目标:2026年推出7款“一车双能”新车型,包括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IRON规模化量产,2030年年销量突破100万台。这一时间表与马斯克的Optimus计划(2029-2030年量产百万台)高度重叠,但小鹏的商业化进度更快:IRON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承担拧螺丝等基础组装任务,部分P7+生产岗位由机器人操作。

马斯克对这位潜在对手的态度发生微妙转变。11月5日小鹏发布IRON机器人后,马斯克在社交媒体点赞相关视频,并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这种认可背后,是双方对机器人市场的共同判断:马斯克预计市场规模将达数十亿台,何小鹏则预测“20万亿美元、2亿台”的潜在空间,远超汽车市场。



管理哲学:扁平化与务实主义的碰撞

两位创始人的管理方式折射出东西方创业文化的差异。马斯克以极度扁平化管理著称,直接与一线工程师交流;何小鹏虽借鉴了这种结构,但更注重务实调整:2022年G9上市失利后,他开启覆盖营销、生产、研发的全体系整合,约90%的一线部门完成换将,甚至亲自直管造型团队。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风险偏好上。马斯克践行“第一性原理”,敢于为宏大目标赌上全部身家;何小鹏则坦言中国创业者更注重“平衡”,选择模仿特斯拉是“为了活到决赛圈”。但小鹏的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项目显示,这种务实主义正在向第一性思维转变——该产品针对中国城市交通痛点提出全新解决方案,试图重新定义个人出行载具形态。

决赛圈的入场券:从模仿到创新

当前的小鹏汽车正站在关键转折点:亏损收窄速度超预期,但尚未实现盈利;技术路线与特斯拉部分趋同,但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管理架构完成扁平化改造,但需证明执行效率。何小鹏的2026年规划,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时间窗口”的赌博——在特斯拉Optimus量产前建立机器人技术壁垒,在新能源车市场巩固智能化标签,同时通过增程车型扩大用户基数。

马斯克的点赞或许是个积极信号,但新能源赛道的决赛圈从来不是靠对手认可决定的。当小鹏的机器人开始拧螺丝时,特斯拉的Optimus已在股东大会上热舞;当何小鹏规划百万台销量时,马斯克的“薪酬包”刚获得万亿美元背书。这场模仿秀的终极考验,不在于谁学得更像,而在于谁能先跳出模仿的框架,定义下一个时代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