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夏夏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5亿元,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634.3亿元。在微短剧蓬勃发展的同时,社交媒体与内容平台上涌现出一种名为“AI漫剧”的新兴内容形式,以“动态视觉小说”的形态强势占领用户注意力。
AI漫剧以小说或剧本为文本基础,通过AI生成分镜、角色配音及背景音乐,融合成1-3分钟的短视频。今年以来,《从娘胎开始逆袭》《刷爆无敌模拟系统》《我在末日当僵尸》等作品成为爆款,标志着内容产业再次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漫剧并非全新概念。早期二次元领域曾出现用AI图片演绎小说情节的“小说漫”,主要作为小说引流工具。而如今的AI漫剧已发展为独立剧集形态,可分为沙雕漫与动态漫两类。
沙雕漫以“熊猫头”等表情包为核心元素,剧情荒诞搞笑,通过融梗与反转制造密集笑点。其制作门槛低、成本可控,市场需求稳定。动态漫则剧情更丰富、画面更精良,制作流程包括:基于剧本使用StableDiffusion、Midjourney等工具生成高质量图像;通过AI配音匹配角色声音;借助剪辑软件拼接图片、设计运镜,最终合成叙事完整的短视频。

*AI漫剧《龙魂撞醒:奶爸逆袭成神》截图
相比真人短剧,AI漫剧的核心优势在于“IP视频化快餐”的高效量产。其内容多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或短篇剧本,市场验证过的IP为爆款打造提供了基础。例如,改编自男频小说《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的AI漫剧《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我竟成了世界首富》,2024年12月登陆抖音后次日播放量达1304万次,跻身多个短剧榜单前列。

*AI漫剧《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我竟成了世界首富》截图
今年9月,AI漫剧《我的治愈系游戏》与《传武》上线4天内全平台播放量破千万,包揽腾讯动漫漫剧榜前两名。其中,《我的治愈系游戏》改编自白金作家我会修空调的同名小说,《传武》则是阅文旗下腾讯动漫超人气漫画的首次动画化尝试。
从产业角度看,AI漫剧领域的企业可分为三类:一是阅文、晋江文学城等网文平台,掌握海量IP资源;二是万兴科技、捷成股份等AI漫剧制作公司,专注技术转化;三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提供传播渠道与变现支持。产业合作模式包括IP开放分成、技术赋能扶持、流量倾斜多元合作等,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

与此同时,AI漫剧的监管框架日益明确。11月8日,国家广电总局将动漫微短剧纳入管理范畴,要求2026年2月底前实现全量“先审后播”,重点清理低俗内容,并鼓励个人创作者参与,提供合规素材库与教学支持。这一政策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AI漫剧的火爆源于用户需求与技术优势的双重驱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碎片化成为常态,通勤、排队等场景催生了对短内容的需求。AI漫剧单集1-3分钟的时长,完美填充了这些时间缝隙。

此外,AI漫剧精准把握了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偏好,通过强剧情冲突与“即时爽感”复制了短剧的成功路径。从创作角度看,AI漫剧是网文影视化的延伸产物。新华社数据显示,2025年“爱优腾”片单中超三分之一剧集改编自网文IP,反映出用户对视觉化内容的需求。传统动漫与真人剧改编门槛高、周期长,而AI漫剧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了网文内容的视频化升级。
可梦AI创始人熊昺辉指出,AI真人短剧每分钟制作成本较传统短剧降低超六成,AI漫剧成本优势更显著,仅为传统动画短剧的1/5。市场端,AI漫剧的变现路径清晰:广告植入、付费解锁、IP增值衍生等模式与网文逻辑一脉相承。
AI技术还解决了传统动漫产业的核心痛点。美国动画电影制作周期通常为4-6年,中国现象级作品也需3年左右,而AI工具的介入大幅压缩了制作周期。据巨量引擎数据,2025年上半年AI漫剧累计上线量达3000部,复合增长率83%,全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同时,AI替代了原画师等基础性岗位,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小型团队也能规模化产出高质量内容。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截图
AI漫剧赛道既是风口,也是战场。短期来看,IP改编常态化趋势已形成,各大平台将系统性开发IP库,下游制作公司对IP的争夺将加剧。技术层面,AI已能生成流畅运动镜头,但角色表情与口型控制仍是迭代方向。市场层面,AI漫剧有望突破垂直平台限制,诞生现象级国民IP。

然而,机遇背后也隐藏挑战。AI降低行业门槛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如何保持创意独特性成为关键。算力成本虽取代了部分人力成本,但对中小团队仍构成盈利压力。版权争议同样悬而未决:AI生成图像的训练数据是否侵权?生成结果是否存在抄袭嫌疑?这些问题尚未有行业定论。
此外,用户对AI画风与快餐剧情的审美疲劳可能引发逃离,对内容创新提出更高要求。AI漫剧的长期发展,究竟依赖技术提升还是内容升级?惊蛰研究所认为,短期视觉新奇感吸引用户,但长期价值仍在于内容本身。短剧行业正经历“精品化转型”,好剧本供需失衡,爆款短剧常出现“一本多拍”。好的故事与创意是“短剧精品化”的基石,也是AI漫剧的内在动力。

在AI漫剧赛道,技术会普及、会过时,但内容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技术是引擎,而方向盘掌握在创作者手中。AI作为高效工具,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与创意。这场由AI掀起的漫剧风暴,最终是催生内容产业百花齐放,还是留下IP消耗殆尽的狼藉,取决于我们如何驾驭这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