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深圳十五运:科技赋能未来城市,赛后红利惠及民生

时间:2025-11-11 19:24:08 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智谷趋势

作者 | 傅斯特

一场体育盛会,让深圳再次成为焦点——这里不仅上演着未来城市的科技大秀,更用硬核实力诠释了何为“赛时顶配,日常标配”。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临近,深圳的“黑科技”阵容集体亮相: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担任火炬手,AI裁判精准执裁,机器狗驮着吉祥物奔跑入场,AI无人船与直升机完成空中接力……这些曾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在深圳真实上演。



硬核科技:从赛场到日常的跨越

十五运尚未开幕,深圳已凭多个“首次”刷屏:

  • 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它手持火炬稳健完成交接,成为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应用案例;
  • 重型智能机器狗:首次亮相大型赛事,背着吉祥物精准停靠火炬手面前;
  • 直升机火炬接力:从莲花山公园起飞,飞越山海,串联起深圳地标与体育精神。


图源:羊城晚报

但真正的“硬实力”藏在细节中。在深圳市体育中心,一套数字孪生系统正实时监测6.8万平方米场馆:

  • 空调能耗偏差超5%自动预警;
  • 消防通道堵塞20秒内触发警报;
  • AI算法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风险,辅助疏导。

这种城市级操作系统的能力,已远超传统赛事保障范畴。


图源:深圳特区报

观赛体验:科技让每个人“看见”精彩

深圳的“未来感”同样体现在观赛体验上:

  • AI裁判:羽毛球赛场直播相机自动捕捉高光时刻,田径赛事起跑检测误差控制在1毫秒内;
  • 导盲兔AI眼镜:为视障人群实时转化画面为语音描述;
  • 无人机急救配送:医疗物资配送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

这些技术不仅代表中国智能科技顶尖水平,更彰显深圳作为“创新之都”的硬实力。

赛后红利:从“顶配”到“标配”的可持续逻辑

大型赛事的共同难题是“赛时热闹、赛后闲置”,而深圳的答案在于:

1. 借赛事带动产业升级

十五运中亮相的科技元素大多来自深圳本土企业。深圳组建科技专班,搭建企业与赛事对接平台,31家企业的43件前沿产品通过赛事落地。从赛事照明到全景拍摄,从无人机编队到智能安检,深圳已构建覆盖赛事运营、观赛体验、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这场全运会,既是体育竞技场,更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2. 借赛事服务民生需求

在场馆规划上,深圳摒弃“为赛而建”的短视思维:

  • 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与社区绿地公园一体化建设,赛后成为集体育、生态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 大运中心:联动周边商业与文化设施,打造“文体+商业”综合体;
  • 宝安体育中心:模块化场地赛后切换为全民健身馆与青少年培训基地,每年服务200万人次。


图说: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整体鸟瞰图
图源:深圳工务署公众号

3. 赛时技术无缝切换城市日常

许多赛时应用将在赛后继续服务城市:

  • 虚拟数字人“全运小助手”:赛后转型为深圳城市导览官;
  • 智能调度系统:应用于城市应急管理。

深圳模式:产业、治理、民生的三重升级

深圳的可贵之处,在于将赛事视为“压力测试”——用最高标准、最严场景、最新技术,同时拉动产业、城市治理、民生三个维度,再将极限落地为日常。

  • 产业层面:华为、大疆等本地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根植于产业土壤,自然反哺民生;
  • 治理层面:街道翻新、公交优化、公园升级、无障碍设施全覆盖……深圳的细心体现在方方面面。为迎接十五运,深圳完成287条涉赛道路隐患整改,场馆及酒店周边双语标识全覆盖,8900多家停车场接入智慧平台,5000多台出租车装配AI翻译器;
  • 民生层面:场馆共享、交通优化、无障碍改造,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市民切实感到“城市变好了”。



真正的城市竞争力,不在于举办多少大赛,而在于让每个普通人从大赛中受益。全运会对深圳而言,更像是一个催化剂,激活的是一个早已准备就绪、蓄势待发的庞大系统。

这或许就是未来城市的真实答案——不止于科技,更在于细节入微;不止于高楼大厦,更在于行动扎实。


图源:魅力全运 活力深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