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妖小妖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一、上海‘双创十五条’发布,科研人员迎来新机遇
11月7日,上海市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这一政策被简称为‘双创十五条’。该政策主要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科研人员,为他们提供了四种创新创业形式:离岗创业、兼职创新与在职创办企业、派出到企业合作以及从企业引进人才。这一政策无疑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
二、‘双创十五条’核心价值:破壁与松绑,重新定义‘铁饭碗’
‘双创十五条’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破壁’与‘松绑’来重新定义传统的‘铁饭碗’。它打破了事业单位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松开了人才管理体制的束缚,将‘铁饭碗’从‘保险箱’转变为赋能的‘发射平台’和‘安全港湾’。这意味着,平台将为科研人员提供资源和背书,而港湾则保证他们在出海失败后能够安全返航。
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为‘失败’上了保险。过去,体制内的人员想要出去闯荡,往往需要破釜沉舟,递交辞职报告后便没有了退路。而现在,新政策明确支持科研人员离岗进行‘3+3’长周期创业,即使第一个3年未能盈利,也欢迎他们回来,甚至还可以转为‘兼职创新’,边搞研究边继续尝试。这种对失败的宽容和对试错的兜底,才是真正鼓励创新的土壤。
另一大突破则是打破了‘职称’这座大山。以前,科研人员一旦出去创业,职称基本就悬了。但现在,新政策明确规定,即使人出去了,职称照样可以在原单位评,而且不占老地方的坑位。等他们功成身退或者创业未遂想要回来时,即使单位岗位满了,也能为他们特事特办。这真正把‘人’的价值放在了第一位,让科研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市场里搏击。
三、‘双创十五条’的现实意义:财政松绑与三赢局面
坦白说,‘双创十五条’的出台也是现实所迫。给科研人员松绑,实际上也是给财政松绑。据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团队估算,近年来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到2020年间,以中间口径度量的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经从5212万人增加到6846万人。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至少也得是7000万左右。‘双创十五条’通过一套制度,撬动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潜能,而且财政还不用无限兜底,实现了个人、单位与社会的‘三赢’。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这波大势,你看懂了吗?
这是在国家发展阶段转换和现实财政压力共同驱动下的一次‘升级版’突围。它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主动破局。我们不是在重复‘90年代下岗’的历史,而是在开创一个‘双创’的新历史。
四、‘双创十五条’的深远影响:人才流动自由化,体制内外界限模糊
所以说,这绝不会仅仅是上海的事儿。这是一次重要的信号释放,一种全新模式的探索。它告诉我们,未来的人才流动会越来越自由,‘体制内’和‘市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这一次,国家是真心希望那些端着‘铁饭碗’的科研精英们,能够凭真本事去挣一份属于自己的‘金饭碗’。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机遇,更是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