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吴泳铭在接任阿里CEO的第三天,通过全员信宣布了阿里新的战略方向:用户为先、AI驱动。这一举措当时被行业视为企业在AI时代的常规布局,但一年后,全球AI竞争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当前,AI在C端用户场景的“可能性”正成为行业焦点。OpenAI在完成大模型基座化后,将资源转向C端生态建设:GPT-5等产品迭代推动ChatGPT从对话机器人升级为可接入插件、调用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型产品,“AI通用接口”理念逐渐成型。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人类中心AI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5》显示,新一代模型在MMMU、GPQA、SWE-bench等基准测试中性能快速提升,头部模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

全球AI竞争路径正从“底座之争”转向“生态之争”。2025年后,头部玩家纷纷寻找“超级入口”以重塑用户生态:OpenAI以模型为核心构建C端应用生态,Google试图将Gemini与Android、搜索整合为系统级体验。在中国市场,阿里选择将千问模型从开源领域推向C端用户——昨日,阿里正式公测千问App,定位为“个人AI助理”,直接参与全球“超级入口”争夺战,与ChatGPT展开正面竞争。
AI模型竞争格局:从“聪明”到“实用”的转变
过去几年,AI行业围绕“模型聪明度”的争论从未停歇,但《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5》揭示了新趋势:顶级模型在多模态理解、高难度问答、代码任务等领域的分数差距持续缩小,“聪明”已非决定性优势。报告同时指出,开源模型在代码、推理等垂直场景表现追平闭源旗舰,中国模型的存在感显著增强。其中,阿里对开源生态贡献突出——全球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的模型榜单中,Qwen系列一度占据全球前10模型中的7个席位。
AI技术已深度渗透C端市场。CNNI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超三分之一网民使用过AI应用,且“多数用户偏好国产模型”。对大众而言,AI已从社交话题转化为实用工具,用于写邮件、做报表、查攻略等场景。这一趋势与阿里巴巴的长期判断一致: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吴泳铭提出通用人工智能(AGI)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的超级人工智能(ASI),并将其演进路线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类(当前行业所处阶段);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连接物理世界实现自学习,最终超越人类。基于这一判断,阿里巴巴推出千问App,探索第二阶段的最新可能。
千问App:从“聊天”到“办事”的AI入口争夺
阿里方面表示,千问App初级版本将依托先进模型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除智能对话外,重点发力“办事”能力,战略目标是成为未来的AI生活入口。目前,千问已展现强大执行力:一句指令即可生成研究报告并自动制作精美PPT;在实盘投资大赛中,千问击败ChatGPT、Gemini、Grok等全球顶级模型夺得冠军。阿里巴巴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场景接入千问,进一步强化其办事能力。
这一代“入口”之争的本质是“AI通用接口”的竞争:谁能承接更多生活与工作任务,谁就更可能成为用户的第一触点。阿里巴巴作为整合电商、本地生活、支付、出行、办公等业务的“超级平台企业”,具备天然产业优势。若实现“AI万能接口”,可在集团内部打通更多原生场景,减少对跨公司插件和外部API的依赖,形成独特的生态壁垒。
千问App的潜在价值:阿里生态的“百川入海”
千问App有望成为阿里内部的能力汇聚点:将分散在淘宝、高德、飞猪、钉钉等超级App中的功能整合至AI原生入口,完成AI时代的生态跃迁。要实现这一目标,技术底座是关键。阿里在模型领域保持全矩阵迭代:2025年发布的Qwen3Max参数量突破万亿,在代码生成、自主Agent能力上表现优异,多项任务对标甚至超越全球领先闭源模型。截至目前,千问Qwen已开源300多款模型,覆盖文本、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尺寸从0.5B到480B不等,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衍生模型超17万个,超越Llama系列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家族。

技术优势使阿里在开源AI领域的地位持续提升。《TIME》202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公司”榜单将阿里列入“创新者”类别,并评价其“已成为开源AI的领导者”。Airbnb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的案例印证了这一判断:Airbnb在客服系统中大量使用Qwen模型,因其“快速、便宜且高效”。尽管公司内部也测试了OpenAI最新模型,但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仍优先选择Qwen——这表明,商业体系中模型能力、可用性、成本与效率是打通应用层的关键指标。千问App延续了这一思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成为C端竞争的核心。
千问App:阿里AI战略的拼图与未来
千问App并非孤立产品,而是阿里AI战略的重要拼图。今年以来,阿里一边加码AI基建:2月宣布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9月云栖大会上公布向“超级人工智能”(ASI)迈进的长期目标,并预计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是现在的10倍。另一边,阿里在电商、本地生活、云计算等业务线密集试水AI:淘宝双11引入AI导购与智能搜索,飞猪推出多智能体驱动的AI旅行助手“问一问”,钉钉用大模型重构AI表格和协同办公体验。这些动作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在庞大用户基盘上逐步嵌入AI能力。
在此策略下,千问App的意义超越“再做一个C端产品”——它为分散的AI能力提供统一入口,更像是对既有产品中AI场景的“收束”,用AI原生接口取代超级APP矩阵时代。三方机构Omdia数据显示,中国AI云市场阿里云占比35.8%,超2至4名总和;在已采用生成式AI的财富中国500强中,超53%企业选择阿里云,渗透率位列第一。这表明阿里在ToB侧已具备“通用基础设施”地位,而千问App的面世则标志着ToC侧“默认AI入口”争夺战的开始。

从中长期看,阿里对千问的设想不止于“助手”。吴泳铭曾表示,希望将Qwen打造成“AI时代的Android”,让自然语言成为这个时代的“源代码”,每个人都可以创建和使用自己的Agent。如今,这一理论有望在千问App上得到验证。与OpenAI相比,阿里的优势在于“场景密度”:OpenAI需通过插件和合作伙伴接入真实世界,而阿里既有“大脑”(Qwen模型),也有“手脚”(淘宝、高德、飞猪、钉钉等)。在“AI万能接口”的竞争中,这种一体化结构为阿里提供了不同于美国对手的路径选择。
从云到模型,从模型到生态,从生态到入口,阿里用三年时间走通了这条路。那些曾被认为“太偏技术、不够C端”的选择,正通过千问App找到落点。在这场围绕“AI万能入口”的全球竞争中,阿里已率先走到定义未来的十字路口,有望通过千问完成AI时代的生态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