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新能源汽车产业陷入核心设备‘卡脖子’困局时,邦迪智能创始人王先锋以技术狂研者的姿态,带领团队攻克8层定子自动生产线、柔性化产线等关键技术,不仅打破海外垄断,更以214%的三年销售复合增长率,为中国智造开辟出一条突围之路。
来源丨商界杂志(ID:shangjiezz)
作者丨赵春雨
图片 丨受访者提供
从半年攻克国内首条8层定子自动生产线,到手握30余项研发专利、扁线定子智能装备领域发明专利全国第一;从M/S扁线定子装备25%市占率稳居行业榜首,到实现国内首例扁线定子核心装备出口欧美;从5人团队挤在100多平方米厂房起步,到成长为年营收2.53亿元、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邦迪智能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创始人王先锋对技术突破的执着追求。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突进的背后,核心生产设备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的阴影始终笼罩:一台圆线绕线机售价超千万元,换型周期长达18个月,国内企业引进时还需看海外厂商‘脸色’。这种技术依赖,成为产业升级的隐形枷锁。
2018年,带着12年汽车行业技术积累的王先锋,拒绝‘舒适区’邀约,与5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上海租下100多平方米厂房,成立邦迪智能。‘用技术为中国产业破局’的念头,源于他刻在骨子里的‘技术狂’基因——童年时拆解电视机电路原理的痴迷,求学时在北京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耕电动车研发的执着,乃至毕业后在上海通用、德国舍弗勒主导全球首个P2混动模块量产项目的经历,都为他埋下了技术突围的种子。

创业初期,邦迪团队挤在狭小空间里,白天画图纸、跑供应链,晚上围着简易办公桌吃盒饭研讨技术。正是这份执着,让王先锋快速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这些技术突破很快迎来市场验证。2019年,邦迪实现国内首个8层扁线定子全自动产线落地,该产线不仅成为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技改项目,更成功应用于蔚来首台量产车型,为企业赢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初步认可。

新能源汽车行业‘多车型、小批量、快迭代’的特性,对生产设备的柔性化提出了极高要求。王先锋的技术野心再次浮出水面——他带领团队开发‘Flexibility—Line’扁线定子柔性化产线,将产线模块化率提升至90%左右,实现‘换程序就能换定子’的颠覆性变革。

根据邦迪的实践数据,柔性化生产线相比传统产线:
这一突破直接让邦迪定义了行业新标杆。王先锋把研发指挥部搬进客户总装车间,用‘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将技术迭代周期压到以周为单位。在此基础上,他继续攻克轴向磁通电机(AFM)量产难题,研发全球首例AFM自动化产线;推出全球首例Mini—Pin扁线定子装备,取消切平工艺、单根Pin省铜8~10mm,在当年产能20万台时为客户节省成本220万元,兼顾功率密度提升与降本增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升级:
在技术创新筑牢发展根基的同时,王先锋更深知产学研协同的核心价值。邦迪智能与同济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开展深度合作,依托高校前沿研究成果优化核心技术,同时自建精密测量室,引入三坐标测量仪、数字显微镜等专业设备,从原材料采购到产线交付全流程严控质量,以‘TIQC(Timming,Innovation,Quality,Cost)智造理念’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他创新性地提出‘装备即服务’模式:‘邦迪卖的不止是机器,更是持续降本的算法。’这一模式打破传统设备销售边界,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从广汽集团、零跑、小鹏、理想、蔚来等国内车企,到中国中车,再到采埃孚、舍弗勒等欧美头部企业,客户名单持续扩容,印证了其技术与服务的市场认可度。
七年深耕下,王先锋成功将行业‘卡脖子’难题转化为企业‘话语权’。2024年,邦迪智能营收达2.53亿元,三年销售复合增长率高达214%,净利润同步实现大幅跃升。面对全球车企抢产线的热潮,他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敏锐洞察到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的潜力,预判这些领域将催生对‘更轻量、更密集、更强劲’扁线电机的爆发式需求。为此,他提前带领邦迪卡位布局,通过与头部客户深度共研共创,开辟新增长极,牢牢抢占赛道先发优势。
或许,邦迪的下一道拐点,就藏在尚未起飞的螺旋桨与刚学会走路的关节里。
合作咨询电话

来源:商界杂志(ID:shangjiezz)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