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在港股挂牌前三天紧急叫停IPO,市值千亿的百利天恒引发市场震动。这家凭借ADC技术跻身行业龙头的四川药企,未来三年超48亿资金缺口与实控人朱义1150亿身家形成鲜明对比,其全球化战略面临关键考验。
摘要:
1、市值跃升:ADC技术授权BMS创84亿美元纪录,推动百利天恒市值十年十倍增长,全球化布局初具规模
2、资金困局:未来三年48亿缺口待补,90%收入依赖BMS里程碑付款,创新药商业化前仿制药收入持续萎缩
3、战略博弈:延迟港股上市规避破发风险,37.64亿定增难解长期资金压力,MNC转型需跨越多重门槛
2025年11月14日,距离原定港股上市仅剩三个工作日,百利天恒(688506.SH)突然宣布暂停全球发售。这家刚以1150亿身家将实控人朱义送上四川首富宝座的创新药企,其「临门一脚」的急刹车,暴露出中国药企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根据招股书,公司原计划发售863.43万股,最高定价389港元/股,拟募资33.59亿港元。但就在退还申请款当日,其A股股价收报367元/股,港股定价仅折让3%,远高于行业平均20%的折价水平。这种「高调」定价策略,在近期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破发潮中显得尤为冒险。
追溯百利天恒的资本轨迹,其科创板上市之路同样充满波折:2014年创业板IPO因财务规范问题被否,2023年科创板募资规模较计划缩水30%。此次港股折戟,已是公司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关键节点。
01 48亿资金缺口背后的财务模型隐忧
公司5月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披露的财务模型显示:截至2024年末现金储备30.27亿元,但2025-2027年经营需求达52.2亿元,资本性支出8.85亿元,安全储备17.4亿元,整体缺口48.19亿元。这个基于「稳定经营假设」的预测,正面临多重变量冲击。
债务端呈现加速扩张态势:银行借款、租赁负债等从2022年的5.47亿元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1.17亿元。研发开支更以每年翻倍速度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已达17.72亿元,占营收比重86%,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暴跌142.1%至-18.92亿元。
尽管9月完成37.64亿元定增,但管理层在投资者交流中坦言:「这笔资金仅能覆盖未来三年研发投入,商业化体系建设仍需额外融资。」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财务模型未考虑BMS合作项目失败的风险——若izabren临床受阻,公司将失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02 BD模式依赖症:90%收入来自单一客户
百利天恒的业绩呈现明显「脉冲式」特征:2023年亏损7.8亿元,2024年因BMS的8亿美元首付款实现37.08亿净利润,2025年上半年又转亏11.18亿元,直至三季度触发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才再度扭亏。这种「靠许可收入续命」的模式,在创新药行业堪称极端案例。
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BMS相关收入占比达91.61%,而公司自有产品(仿制药+中成药)收入同比下滑23%。这种结构性失衡在ADC领域尤为危险——全球在研项目超200个,竞争白热化背景下,izabren的商业化前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实控人朱义年薪从2022年的112万涨至2025年的335万,董事朱海更在2024年领取577万薪酬(含专项奖金)。这种「公司亏损、高管加薪」的现象,引发中小投资者质疑。
03 MNC转型三重门:技术、资金与体系的全方位考验
朱义在投资者会议上描绘的蓝图极具野心:到2029年建成覆盖5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跻身「入门级跨国药企」。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跨越三重门槛:
1. 临床推进关:izabren目前仅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全球多中心试验尚未启动,FDA审批存在变数
2. 资金持续关:即便算上BMS里程碑付款和定增资金,距离10亿美元的MNC门槛仍有差距,2026年后需启动新一轮融资
3. 体系构建关:公司尚未建立海外销售团队,全球供应链仅处于规划阶段,商业化能力存疑
行业分析师指出:「百利天恒代表了中国药企的新型发展路径——通过技术授权快速国际化。但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具备持续输出创新产品的能力,而目前其管线中除izabren外,其他项目均处于早期阶段。」
延迟港股上市或许能暂时避开破发风险,但无法回避经营本质。当市场从「技术故事」回归「商业逻辑」,百利天恒需要证明:其ADC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持续的造血能力,朱义的MNC梦想究竟是资本叙事还是产业革命?这场关乎中国创新药全球化命运的实验,才刚刚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