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再次跌破10万美元关口,市场陷入涨势停滞困境

11月17日凌晨,比特币价格一度跌至93778.6美元,跌破94000美元关键支撑位,抹去了今年以来超过30%的涨幅。这一走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曾经突破12.6万美元高点的比特币,为何突然陷入涨势停滞?
行业专家分析指出,比特币本轮回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于佳宁表示,市场曾押注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但近期美联储官员表态偏向谨慎,这种预期反转带动全球风险资产同步承压。同时,市场流动性持续收紧,比特币现货ETF资金撤离,长期持有者高位兑现收益,进一步削弱了市场韧性。
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执行委员高承实补充道,这次回调是制度性资金、宏观风险、市场结构(流动性/杠杆)以及投资者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叠加。10万美元心理大关被突破后,机构资金流和ETF产品出现净赎回,杠杆多头被清算,市场深度变浅,使得大额卖单对价格冲击更大。
回顾此前行情,比特币确实多次跌下10万美元关口。2025年1月下旬创出约10.9万美元历史新高后,2月份一路回落至7.8万美元附近,最大跌幅接近25%,成为2022年以来最深的月度下跌。于佳宁分析认为,当时受特朗普关税计划言论引发全球贸易战担忧,以及2月21日Bybit交易所被盗15亿美元加密货币等安全事件影响,投资者信心受到冲击,抛压加剧。
OKX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伟指出,自比特币首次突破10万美元以来,市场经历多次“回调—修复”波动。本次下跌同样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美国政府长期停摆限制财政流动性,美联储降息预期分歧降低市场风险偏好,地方选举结果促使交易者重新评估加密行业政策环境,以及行业周期性因素影响市场情绪。
数据显示,比特币在10月7日曾达到约12.62万美元的历史高点。于佳宁分析认为,这一轮上涨是美联储宽松预期升温、美国现货比特币ETF放量发行、特朗普数字资产友好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冲高后持续螺旋式回调,主要受心理关口与流动性瓶颈制约:突破10万美元后,更多人倾向于兑现或持币观望,机构资金撤出、ETF流出导致买盘缺乏持续支撑。
高承实进一步指出,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不确定性、高通胀、利率高企等因素,使得比特币作为风险资产被动下行。市场结构方面,杠杆敞口大、流动性薄弱、持仓集中度高,都在上行过程中形成阻力。赵伟也表示,下跌暴露出资金层面结构性约束:市场缺乏持续大规模资金流入,高杠杆仓位回吐造成短期卖压加大,监管不确定性限制价格上行外部推动力。
于佳宁特别提到,所谓“特朗普交易”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前期市场对其重返白宫后积极拥抱数字资产的预期,在3月以后通过行政命令、比特币储备叙事以及各州立法热潮得到集中兑现,为比特币突破历史新高提供重要推力。但随着相关利好逐步落地,边际效应开始减弱,后续增量政策空间相对有限。在宏观利率环境仍偏高、流动性修复节奏放缓背景下,单靠“特朗普预期”已难以抵消资金面收缩和获利了结压力。
HashKey Group高级研究员孙伟从历史角度分析称,比特币上涨总是伴随全球流动性宽裕。早期独立行情源于规模和关注度未进入主流视野,但随着特朗普上台和华尔街资本深度参与,比特币与美股共振效应越发明显,越来越受制于主流资金风险偏好。在宏观市场利空频发背景下,比特币难以走出独立行情,高波动性导致一路回调并不奇怪。
尽管短期面临压力,但多位专家认为比特币长期上涨潜力仍存。赵伟指出,比特币正逐步走向成熟,机构参与加深、波动率趋稳,市场结构更加健康。全球资产多元化和长期资金配置趋势依旧,为其未来潜在上涨提供支撑。下一轮上涨有望建立在更稳固基础上。
于佳宁从更长周期看,认为今年比特币行情未充分反映真正降息周期下的利率下行和资产再配置效应。一旦进入实质性降息阶段,资金在大类资产间重新分配,高贝塔资产往往获得更大价格弹性。当前流动性偏弱很大程度上是10月“黑天鹅”冲击的延时效应,对短期波动影响显著,但对长期定价基础改变有限。只要宏观利率路径明朗、ETF资金稳定、市场深度修复,比特币仍有可能在高位震荡中寻找新平衡点,再次打开上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