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持续走强的股票市场中,一股长期力量正悄然重塑投资者结构——这便是险资。作为A股市场的超级“长线买家”,险资的加仓动作虽低调,却已引发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种变化或许不易察觉,但市场信号已清晰可见:权重股买盘持续增加,红利资产活跃度提升,冷门金融股频现抄底资金,家电、电信运营商等“白象股”走势轻盈,甚至沉寂多年的互联网平台也重拾升势,挑战2021年以来的新高。这背后,正是险资在政策和市场共振下,加速入场的“无形之手”。
要理解险资今年的加仓力度,需先看清其“资金底盘”。与公募基金不同,险资无需公开详细持仓,但其资金规模与配置方向仍可通过监管数据窥见一斑。
监管机构披露的两项数据尤为关键:一是“资金运用余额”,即保险公司可投资资金的总规模;二是各类资产“账面余额”,反映险资具体配置的期末规模。前者代表资金容量,后者揭示投向,二者共同构成分析险资行为的核心框架。
据金融监管部门数据,从2024年初至2025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可投资资金规模从33.36万亿元扩张至37.46万亿元,环比增长4.1万亿元,增幅达12%。这一增量相当于一家中等地方银行的全部存款体量,不可小觑。
资金增长主要源于保费收入增加,但也包含资本市场回报等因素。无论如何,今年前9个月,中国险资的“资金底盘”扩容超4万亿元,为加仓权益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增资金中,相当部分流向了股市,尤其是A股市场。险资投资股市的渠道分为“直投”股票与“间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两类。
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机构股票直投规模较年初新增约1.19万亿元,增幅近五成。具体来看,2024年四季度末,险资直接持股规模为2.43万亿元;至2025年三季度末,已升至3.62万亿元。这意味着,险资将新增资金的超三分之一投向了股票市场,即便扣除沪深300指数涨幅带来的增值,仍有超8000亿元为新增投入,堪称市场最强“增量资金”。
险资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的规模同样快速增长。前三季度,该类投资余额增加约2900亿元,从2024年末的1.68万亿元升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1.97万亿元。考虑到机构年内逐步撤出固收基金,这一增量中应有相当比例流向权益基金。
综合来看,无论统计口径如何,险资年内对A股市场的投入均可能接近1万亿元,创历史峰值。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可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险资将超三分之一新增资金导入权益资产,充分彰显其对市场的重视。
险资积极加仓股市,既有政策号召,也有自身需求驱动。中泰证券分析师葛玉翔指出,在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公司面临“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增加权益配置比例——外部持续低利率”的三角挑战。简言之,为维持长期稳健的财务报表和偿付能力,险资有动力将部分资金从固收资产转向回报更高的权益资产。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险资股票直投比例已占资金运用余额的10%,处于历史高位。而这一趋势或仍未结束:保费扩张、固收市场利率下行,以及稳步上扬的股市,均将推动险资持续加码权益资产。
险资加码的股票直投中,A股和港股的高股息资产成为重要方向。国金证券统计显示,2024年至今,保险资金举牌/增持共计47家上市公司,红利风格尤其是H股红利偏好明显。除大型银行股外,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领域也备受青睐。
国泰海通证券研报认为,这一现象既得益于保险公司主动提升股票配置比例,也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带来的市值提升。可以预见,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险资作为A股市场的超级“长线买家”,将继续重塑市场格局,为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