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二次创业”的旭辉集团,正通过架构调整加速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近日,旭辉集团启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涉及重资产与轻资产两大业务板块的深度重组。此次调整被业内视为其完成百亿债务重组后,践行“轻资产、低负债、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
在重资产领域,旭辉采取“区域合并+片区直管”策略。具体调整包括:撤销苏皖、东南、华南三大区域集团及上海、长沙等事业部,新设华东、华南两大事业部。其中华东事业部覆盖上海、浙江、江苏等6省1市,华南事业部则整合广东、湖南等5省及海南。
管理模式同步升级为“总部直管片区”制,取消城市公司平台,在区域层面设立项目管理、营销、财务等核心部门。11月12日内部文件显示,北京区域集团及下属公司被撤销,新成立的华北事业部将统筹北京、天津等7省区业务。
轻资产业务则实施“拆分重组+专业深耕”战略。原苏皖、东南、上海三大建管区域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苏南、上海、浙江等5家省级公司,并计划增设广东公司。这种“化整为零”的运营模式,旨在提升区域市场响应速度。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旭辉建管累计在管项目超240个,总建筑面积达3600万平方米,其中国资及政府代建项目占比超51%。今年上半年新增项目中,复委项目占比25%,回款同比增长近60%,销售额增幅达16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与轻资产的蓬勃发展形成对比的是,开发销售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今年上半年,旭辉控股合同销售额101.6亿元,同比腰斩50%。从区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贡献37.6%销售额,长三角、环渤海分别占24.4%和25.5%,而此次架构调整中撤销的华南区域仅占12.5%。
经营数据进一步印证转型压力:物业销售确认收入78.62亿元,同比下降50.4%;经营活动现金净额14.4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9%。截至6月末,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101.61亿元中,近半数为受限资金,难以支撑正常运营需求。
债务重组仍是旭辉当前核心任务。今年9月,公司境内7笔合计100.6亿元公开市场债券重组方案获通过。境外债务方面,68.5亿美元债务重组获法院批准,整体削债比例达66%,预计削减52.7亿美元债务。
尽管化债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财务压力仍未完全缓解。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公司未能偿还的银行借款、优先票据等债务合计超569亿元,构成实质性违约。这迫使旭辉必须通过轻资产转型加速“造血”,以重建市场信心。
业内人士分析,旭辉的架构调整折射出行业深度变革期企业的生存智慧:通过重资产瘦身降低运营风险,借轻资产扩张培育新增长极。这种“一缩一扩”的战略平衡,或将为其赢得三年内重新“站起来”的关键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