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黄昱
全球品牌与本土资本联手的商业故事,再次在咖啡行业上演。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正式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这一举措标志着星巴克成立26年来首次让渡中国业务控股权,同时也成为中国消费投资领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而星巴克保留40%股权。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星巴克将继续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合资企业价值,博裕将出资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3亿元),获得相应权益。
目标2万家门店,星巴克加速本土化扩张
本次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一个重要的目标便是星巴克门店的扩张。根据合作双方披露的信息,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8000家门店。双方计划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万家。
根据星巴克最新财报,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数达8011家,共进入1091个县级市场。2025财年全年新开门店达415家,第四季度单季新开门店183家,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尽管这一扩张速度不慢,但相比本土品牌仍显保守。随着博裕投资开始操盘,星巴克的扩张进程或将加快。
星巴克预计,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预计超过130亿美元。这一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全球压力与本土回暖,星巴克战略调整
这一收购传闻自2024年开始流传,在星巴克中国业绩经历下滑后逐步回暖的关键节点终于落地。当前,正值星巴克在全球和中国市场业绩出现分化的节点。
从全球表现来看,星巴克面临不小的压力。2024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全球可比店销售额下降了7%,合并净收入下降3%至91亿美元。时任CEO布莱恩·尼科尔斯承认公司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策略以恢复增长,正在执行“回归星巴克”计划。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市场开始显现回暖迹象。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这已经是星巴克中国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态势。2025财年全年,星巴克中国市场的收入达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球平均增幅。这些向好的业绩数据,无疑为此次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战略调整: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星巴克而言,此次交易是其在中国市场面临日益激烈竞争环境下的一次战略调整。早在去年,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在谈及中国业务时就表示:“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战略,才能恢复增长。”
星巴克在全球市场倡导“重回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战略,在中国市场则需要应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强势竞争。通过这一合作模式,星巴克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布局。一方面,星巴克可以通过出让控股权获得大量现金回流,反哺全球创新业务;另一方面,通过保留40%股权和长期授权收费模式,星巴克仍然能够分享中国市场的未来增长红利。
博裕为何能成为摘桃者?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传向市场之后,感兴趣的资本公司与商业巨头一度超过20个。据市场消息,私募股权公司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PAG),以及美团、华润等商业巨头等曾对星巴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倪睿安(Brian Niccol)明确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这一表态显示出星巴克已经意识到,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尤其是低线城市,必须加强本土化运营能力。
公开信息显示,博裕投资创立于2011年,是一家深耕中国市场、布局全球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其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构建了涵盖私募股权、公开市场、基础设施及创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管理平台。近些年,其投资目光集中在新科技和新消费等领域,代表性的有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蜜雪冰城、蔚来汽车、宁德时代等项目。博裕还深度参与了蜜雪冰城下沉市场供应链搭建和万店扩张策略。
有意思的是,今年上半年,博裕还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高端百货商场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在高端零售与大众茶饮等方面的综合布局,也可以让博裕在未来运营星巴克之时,既可以保持其原有的调性,又有下沉的能力。
根据Preqin的统计数据,博裕的历史基金净内部收益率稳定在25%以上,超过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平均15%的水平。这一优秀的历史业绩记录,或许是博裕能够在这场长达9个月的竞购战中最终胜出的原因之一。
市场竞争依旧激烈,星巴克积极应对
尽管易主事项告一段落,但星巴克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依旧是激烈的,价格战持续,市场份额分散化趋势明显。今年以来,星巴克中国也曾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今年7月,星巴克罕见降价3-6元,部分产品下探至25元区间,这一举措带动交易量环比增长12%。
星巴克此次“合资求变”并非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本土化的首例。回顾历史,麦当劳与中信股份的合作、可口可乐与中粮集团的合作,均是代表性的案例。这些全球品牌在本土资本的助力之下,更深层次地渗透到中国居民的日常消费当中。
随着本次易主,星巴克中国正式进入2.0时代。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表示:“在星巴克中国当前健康的发展势头下,与博裕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助力我们充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星巴克或许不再只是“第三空间”的提供者,而是走向多维模式,以多种形态驶向2万家门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