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对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不含牛栏山)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梳理发现,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176.58亿元,归母净利润1226.9亿元。与前两年同期双位数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今年营收与净利润均出现5.84%和6.88%的同比下滑,标志着白酒行业正式进入深度调整期。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19家企业营收总额779.4亿元,同比下降18.42%;净利润280.55亿元,降幅达22.03%。纵向对比可见,2024年前三季度行业营收、净利润同比增幅为10.02%和10.1%,2023年同期更高达16.98%和19.25%,增速断崖式下跌态势明显。
企业端分化特征显著:仅贵州茅台与山西汾酒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口子窖、迎驾贡酒等14家企业出现双位数下滑,酒鬼酒净利润跌幅更达117%。口子窖财报指出,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降幅小于营收降幅,导致利润总额大幅缩水。
酒类营销专家蔡学飞分析认为,行业正经历从渠道压货驱动的'泡沫繁荣'向品牌与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理性回归'转型。这种价值淬炼过程,本质上是行业过剩产能的出清过程。

《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已突破900天,同比增加10%。北京商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部分盒装白酒生产日期仍停留在2024年末。长椿街某商超内,2024年8月生产的52度剑南春售价498元/瓶,与市场动销缓慢形成印证。
价格倒挂现象尤为突出。以习酒窖藏1988为例,出厂价568元/瓶的产品,在淘宝百亿补贴后仅售345元/瓶,天猫超市券后价424元/瓶,批价体系已现崩塌迹象。东北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强指出,本轮财报数据真实反映了市场现状,与过去'报表滞后'特征形成根本性差异。
面对存量市场博弈,白酒企业正从场景创新与渠道变革双维度寻求突破。宴席市场成为重要突破口,中金研报数据显示,2022年白酒宴席市场规模达2300-2500亿元,占比总销量40%,其中婚宴占比50%,寿宴、升学宴等细分场景潜力巨大。
卓鹏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田卓鹏强调,宴席场景兼具销量贡献、品牌宣传与意见领袖培育三重价值。当前各酒企虽已加大宴席市场投入,但尚未形成绝对领先品牌,市场格局仍存变数。

渠道层面,行业呈现'线下分销+电商引流+即时配送'的多元化特征。蔡学飞指出,线下渠道在品牌推广、产品培育和消费者互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线上线下的融合共生将成为主流趋势。这种渠道重构,正在推动白酒消费从'囤货式'向'场景触发式'转型。
太平洋证券此前预测,三季报压力或将加速行业出清。当前产业处于'供给出清'底部阶段,结构性调整虽带来短期阵痛,但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北京商报记者 刘一博 冯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