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庞无忌
未来十年,中国将有超过300万家民营企业面临代际传承的重大考验,涉及资产规模高达数十万亿元。毕马威中国主席邹俊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专访时强调,这场中国民营经济史上规模空前的“接班潮”,已成为决定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节点。
中国民营企业正迎来首次大规模、集中性的二代接班浪潮,众多家族企业已进入代际传承的关键窗口期。毕马威中国观察发现,包括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在内的代表性民营企业,已相继完成或启动权力交接,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从“创一代”主导逐步迈向“创二代”引领的新阶段。
为确保企业家精神的延续,多数企业采用“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协同治理模式:核心创始人提供战略指导,职业经理人团队深度参与日常运营。部分企业通过事业部制改革与股权激励,在保持家族控制力的同时实现管理专业化。例如,某家电巨头通过设立独立事业部,将海外业务交由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同时保留家族对核心技术的最终决策权。
与“创一代”相比,二代接班人普遍具备海外教育背景与国际化视野,部分拥有国际集团工作经验。他们不再满足于守成,而是主动推动数字化转型、品牌年轻化与全球布局。某服装企业二代接班后,通过引入AI设计系统将新品开发周期缩短40%,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海外市场占比提升至35%,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从“守业”向“创新”的演进。
邹俊指出,中国非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已提升至50%左右,其海外并购聚焦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先进制造与医疗科技领域。某医疗设备企业二代接班后,通过收购德国机器人辅助手术公司,成功将父辈的制造优势转化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话语权,案例印证了新一代企业家的全球化战略思维。

全球家族企业传承数据显示,仅30%能延续至第二代,传至第三代者不足12%。邹俊表示,中国民营企业同样面临改革遇阻、创业失败等案例,制度化治理、文化融合与权责界定仍是核心挑战。某食品企业二代试图推行数字化改造时,因未建立透明决策机制,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最终改革停滞。
为破解传承难题,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家族办公室、构建股权金字塔与公益慈善平台,实现投资管理、企业传承与社会责任的系统性整合。某新能源企业通过家族信托持有60%股权,同时设立创新基金鼓励第三代成员创业,既保障了控制权,又为家族精神注入新活力。
邹俊强调,缺乏系统性治理制度是当前中国家族企业的主要短板。国际经验显示,通过架构设计(如双层股权结构)和用人制度(如职业经理人培养体系)实现控制权保护与管理优化,以制度化标准维系品牌传承,可将家族精神转化为可复制的运营标准。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借鉴德国隐形冠军模式,建立“技术委员会+职业经理人”双轨制,成功实现三代平稳交接。
中国家族企业正从“人治”转向“法治”,构建包含家族宪章、董事会独立性、动态股权激励与家族办公室的治理框架。某化工企业通过制定《家族传承白皮书》,明确三代成员的职责边界,同时引入独立董事提升决策科学性,代际传承风险显著降低。职业经理人担任CEO的比例在头部民企中已超过40%。
“制度建设滞后、文化避讳传承规划、专业服务使用不足,正成为制约基业长青的核心瓶颈。”邹俊总结道,“企业需要构建全局性治理体系,方能在代际更迭中守护企业生命力。”

除传承挑战外,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课题。邹俊观察到,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更在质量与结构上实现显著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从2015年的62%提升至2024年的78%;民企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总投入的76%,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AI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推动多项关键技术落地。
从产业结构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加速成长。某半导体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成功突破7nm芯片制造工艺;某工业机器人企业产品出口至40个国家,市占率跻身全球前五。在低碳技术领域,民营企业贡献了65%的专利申请,数字化转型方面,数字金融、AI算力、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民企占比均超过80%。
创新驱动下,民营企业全球化步伐加快。邹俊指出,出海模式正从产品出口向系统性布局转型:投资区域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核心增长极,2024年民企对沿线国家投资占比达62%;投资形态上,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全产业链协同,某汽车企业在东南亚设立KD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供应链整合与售后服务闭环;投资领域高度聚焦高技术产业,TMT、先进制造与运输、医疗与生命科学成为海外并购前三大方向。
某光伏企业通过收购德国电池技术公司,将组件效率提升至24%,全球市占率跃居第一;某生物医药企业并购美国基因编辑初创公司,成功开发出新一代基因疗法。这些案例显示,民营企业正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链整合与新兴市场布局,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游技术环节攀升。
邹俊强调,中国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突破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坚实底气。某新能源车企凭借电池技术优势,海外销量同比增长200%;某智能硬件企业通过AIoT生态布局,用户数突破5亿。可以预见,中国民营企业正以技术为引擎、产业链为骨架、新兴市场为支点,开启全球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