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行业巨头,中通云仓必须先‘上桌’,才能赢得竞争主动权。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
见习记者陈浩
编辑|马吉英见习编辑|张昊
图片来源|受访者
2025年11月,中通云仓科技董事长胡向亮在完成近2亿元融资后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这笔由中金资本领投、国泰君安创新投跟投的资金,为这家成立7年的创业公司注入新动能。作为中通快递联合创始人,这位67岁的‘技术偏执狂’正带领团队在智能仓储领域展开新一轮突围。
出生于浙江桐庐的胡向亮,职业履历堪称传奇。从中医求学到供销社管理,从快递加盟商到云仓科技掌舵人,他自嘲‘三百六十行干过三百行’。中通云仓员工以中药材取花名的传统,正源自其早年经历。他给自己取名‘附子’——这味被称为‘将军’的猛药,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的管理风格:果敢决断,锐意革新。
2016年中通纽交所上市后,构建生态圈成为战略核心。在国家邮政局‘打通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的指引下,胡向亮主动请缨接手仓储业务。这个决策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仓储与快递形成完美互补,既能延伸产业链,又能为技术落地提供试验场。
从北京到广东,胡向亮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中通最赚钱的区域市场。2006年加入中通时,他以北京加盟商副总经理身份,通过系统升级和流程优化实现业绩倍增。这种技术驱动的管理思维,成为他后来征战云仓领域的核心武器。
在野蛮生长的快递行业,胡向亮率先打破‘堆人’模式。他主导建立的呼叫中心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将客户投诉率降低60%;自主研发的转运中心计费系统,使广东公司净利润在一年内翻倍。这些实战经验,为中通云仓的技术转型奠定了基础。
面对智能仓储这个新战场,胡向亮延续了‘技术先行’的策略。中通云仓内部流传着‘被物流能力掩盖的科技公司’的说法,这并非虚言。公司成立之初就组建超百人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已迭代至3.0版本,可支持日均百万级订单处理。

与典型创新者不同,胡向亮信奉‘快速试错’哲学。‘让问题自己长出来,再用技术解决’,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论在传统物流行业显得尤为另类。当同行还在计算技术投入成本时,他已成立AI应用小组,要求所有业务板块必须在三个月内上线智能体。
‘技术是一把手工程’,面对争议胡向亮态度坚决。他要求团队:‘不要考虑成本,只要方向正确,就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偏执正源于他对行业本质的洞察:在物联网时代,仓储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度。
中通云仓的AI布局已见成效。智能分拣系统使包裹处理效率提升40%,逆向物流识别准确率达99.7%,预测性补货系统降低库存成本25%。这些数据背后,是胡向亮每天召开的三次技术复盘会,以及墙上那句‘技术驱动,智慧仓储’的标语。
站在京东物流、菜鸟等巨头对面,胡向亮毫不掩饰竞争野心。中研普华数据显示,智能仓储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882.9亿元增至2024年的1760.5亿元,但头部企业市占率不足三分之一。‘现在的招标经常是我们三家同台竞技’,胡向亮深知,‘上桌’只是第一步,构建技术壁垒才是制胜关键。
技术突围
胡向亮的物流生涯始于1980年代的供销社体系。当快递行业在江浙萌芽时,他敏锐捕捉到电商带来的机遇。2006年接手北京中通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客服系统。这个决定源于一次尴尬经历:某次双十一爆仓,他亲自接听客户投诉电话,却被骂得哑口无言。
‘必须知道客户在骂什么’,胡向亮带队赴网易取经,最终与汽车4S店客服系统供应商合作,开发出快递行业首个智能呼叫中心。这套系统不仅能自动分配座席,还能实时分析投诉热点,为服务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2009年双十一爆仓危机,再次验证了技术价值。当同行忙着扩建网点时,胡向亮投入资金升级分拣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包裹流向。这种‘向技术要效率’的思维,使中通在后续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
2010年转战广东后,胡向亮面临更大挑战。这个电商重镇的快递业务长期亏损,管理混乱。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安装监控摄像头——不是为了监督员工,而是为了获取真实运营数据。‘数据不会说谎’,通过分析车辆进出时间、包裹处理时长,他精准定位到计费系统漏洞,仅此一项每年节省成本超千万元。
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在中通云仓得到延续。公司自主研发的‘天枢’系统,可实时监控全国100多个仓库的温湿度、设备状态和库存水平。当行业还在用Excel做报表时,胡向亮已要求所有决策必须基于动态数据模型。
‘加盟商必须与总部同频’,这是胡向亮在区域管理时期就确立的原则。2016年升任集团副总裁后,他将这套理念推广至全国。通过股权置换,中通用五年时间完成加盟商体系改造,为云仓业务全国布局扫清障碍。
<
2018年入局云仓时,胡向亮再次展现其战略眼光。当时行业处于电商三方仓洗牌期,他果断放弃‘黄牛单’模式,直接对接品牌客户。‘如果我的网络覆盖全国,客户何必找多家供应商?’这种思维使中通云仓在一年内建成30个省级仓,团队规模突破千人。
技术投入从一开始就占据核心地位。当同行还在用纸质单据时,中通云仓已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其自主研发的WMS系统,支持多货主、多仓库、多货品管理,可处理复杂订单场景如组合包装、赠品搭配等。这套系统后来成为行业标杆,被多家竞争对手模仿。
2020年疫情爆发,成为检验云仓实力的试金石。当传统仓储因封控停摆时,中通云仓通过全国网络调度,帮助多个品牌解决发货难题。某美妆品牌北京仓被封后,胡向亮连夜调度涿州仓接管业务,48小时内恢复发货。这种应急能力,为其赢得大量长期客户。
‘危机中藏着机遇’,胡向亮在内部会议上强调。2020-2023年,中通云仓订单量保持年均70%增长,营收逼近百亿元大关。但他不满足于此,‘规模扩张只是第一步,技术深度决定未来高度’。
这种技术执念体现在每个细节。当行业还在讨论自动化设备利用率时,中通云仓已开始研发仿生设计软件;当同行忙着采购机械臂时,胡向亮要求团队先解决多品类混拣难题。‘电商是非标准业务,设备必须适应业务,而不是业务适应设备。’
海外扩张延续了这一思路。2025年底,中通云仓将在东南亚建成20个海外仓,所有系统均基于国内版本本地化改造。‘客户在国内享受的服务,在国外不能打折扣’,胡向亮要求海外团队必须做到‘三个一致’:系统一致、流程一致、标准一致。
面对未来,胡向亮设定了更高目标:海外营收占比25%,技术投入占比15%,AI应用覆盖率100%。‘我们要做物流行业的‘航空母舰’,不仅规模大,更要具备全球作战能力。’这位67岁的老兵,依然保持着每天工作12小时的节奏,他的办公室里,最新版的智能仓储模型正在等待最终测试。

中通云仓科技董事长胡向亮
在直播电商时代,胡向亮再次展现其前瞻性。当行业还在为退货率发愁时,他已布局逆向物流技术。通过AI视觉识别和自动化分拣,中通云仓将退货处理效率提升3倍,错误率降至0.3%。这项曾让公司亏损数百万元的业务,如今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技术投入就像种树,现在埋下的种子,五年后才能结果。’胡向亮常这样告诫团队。在中通云仓的研发中心,墙上挂着两幅地图:一幅是中国仓储网络图,另一幅是全球技术专利分布图。这两张图,或许正是这位‘技术偏执狂’征战物流江湖的终极武器。
从快递加盟商到智能仓储领军者,胡向亮用40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在他的带领下,中通云仓正以技术为矛,刺破传统物流的天花板,向着全球智慧物流领导者的目标迈进。这场‘非典型战争’,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