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密探财经(ID:Spy Finance)
临近年底,银行业迎来密集的人事调整,其中浙商银行的高层变动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全国股份制银行中的佼佼者,浙商银行此次的人事调整不仅关乎银行自身的发展,也牵动着整个银行业的神经。
近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浙江省委的决定,陈海强将担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并被提名担任董事长一职。这一任命意味着,陈海强不久后将成为浙商银行的“一把手”,引领银行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今年7月中旬,时任浙商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陆建强因年龄原因辞职,由执行董事、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一职。而在陆建强宣布辞职的前两天,陈海强的行长资格刚获得监管批准。值得一提的是,陈海强今年4月才获聘浙商银行行长兼党委副书记,距此次提拔不过短短3个月时间。这标志着陈海强在年内实现了二次重点提拔,从浙商银行的“二把手”迅速过渡到“一把手”。
陈海强现年50岁,拥有丰富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他早年曾任职于工行、国开行、招行等知名银行,于2015年进入浙商银行,先后担任该银行宁波分行行长、杭州分行行长等职务。2020年7月,陈海强迎来了事业的重要转折点,被提拔担任浙商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并进入银行董事会成为执行董事。此后,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绩,逐步晋升至行长兼党委副书记的高位。
纵观近两年浙商银行的高层变局,去年8月中旬是一个关键节点。当时,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职,引发了一系列核心高层的变动。而陈海强的崛起,正是这一系列变动中的重要一环。从陆建强今年7月到龄退休辞职,到陈海强代行董事长一职,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了浙商银行的“一号人物”。
在陈海强的治下,浙商银行的战略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他坚持将风险防控、合规管理作为银行发展的第一要务,绝不为追求规模扩张而放松风险防控的要求。这意味着浙商银行将告别盲目粗放扩张的时代,转向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在具体做法上,浙商银行主动调低了规模增速预期,资产结构也进行了主动调整。银行压降了收益较高但潜在风险也可能较高的房地产、网贷等领域的配置,加速向“低风险、均收益”的模式转变。陈海强在今年的中期业绩会上明确表示,到2025年下半年,浙商银行将坚决守住各项核心指标底线,稳步拓展安全经营的边界。安全,已成为他治下的浙商银行的第一要务。
然而,这种“3万亿级”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调整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今年中报业绩显示,浙商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到了第三季度,跌幅更是明显扩大。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实现营收489.31亿元,同比下滑6.78%;其中第三季度同比下滑8.88%。归母净利为116.68亿元,同比下滑9.59%;其中第三季度同比下滑18.45%。此外,浙商银行的净息差、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来源:密探财经图库
在资产质量方面,浙商银行当前面临的挑战也不小。截至今年9月底,其资产总额近3.39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幅增长1.91%;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近1.9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幅2.11%。然而,该期末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56.61亿元,比去年底增加1.6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6%,虽然比去年底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该期末股份制银行的均值1.22%。此外,拨备覆盖率为159.56%,比去年底下降了19.11个百分点,也低于该期末股份制银行的均值210.11%。
针对这些问题,浙商银行管理层表示,今年以来该行继续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前三季度处置了398.84亿元风险资产。然而,新计提减值仍达到192亿元,占营收约40%,显示出风险处置的艰巨性。尽管如此,浙商银行仍表示将继续坚持“低风险、均收益”的经营策略和“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把化解处置风险作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浙商银行还推出了六大措施:一是严把新增授信客户准入关口,加强产业研究对授信资产布局的引导;二是全面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筑牢全过程风险管控防线;三是强化房地产授信业务全流程管控,持续防控相关风险;四是优化小企业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体制,推动数字化、场景化业务转型发展;五是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全力化解存量风险;六是推进AI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数智风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