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净息差收窄背景下,中小银行调整中长期存款产品策略

时间:2025-11-20 12:02:07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期,多家中小银行陆续下架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同时下调各期限存款利率。这一现象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银行业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背景下主动优化负债结构的策略调整,尤其对中小银行影响显著。

专家建议,储户需根据自身需求平衡收益与流动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存款产品。可通过阶梯存款组合、储蓄国债、中低风险理财等多元工具分散风险,同时警惕高收益陷阱,适应低利率时代的理财新常态。

多家银行调整中长期存款产品

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将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产品。尽管该公告随后被删除,但记者致电该行某支行确认,目前最长定期存款期限为3年,利率为1.85%。

类似调整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中信百信银行、苏商银行、中关村银行等多家机构已不再提供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部分银行甚至下架了3年期产品。例如,中关村银行App显示,其3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已无法购买。



中关村银行已下架3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图片截自中关村银行App)



中信百信银行不再提供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图片截自中信百信银行App)

与此同时,降息潮蔓延至更多中小银行。湖北荆门农商银行11月12日公告称,下调特色产品“福满存”1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较5月末下降0.10、0.15、0.15个百分点。



湖北荆门农商银行下调“福满存”存款利率。(图片截自湖北荆门农商银行微信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指出,中小银行过去依赖高息长期存款吸引客户,但在利率市场化推进和监管引导降低融资成本背景下,这一模式已难持续。此次调整预示着银行业从“价格竞争”向“结构优化”转型,未来更多机构可能跟进。

净息差压力驱动结构性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下架中长期存款产品是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下的长期策略,旨在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表示,当前LPR下行叠加贷款收益率走低,银行资产端收益空间被压缩,而负债端长期高成本存款的刚性支出进一步加剧净息差压力。压缩中长期存款规模可降低负债成本,增强结构灵活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环比持平。分机构看,国有大行净息差最低(1.31%),城商行(1.37%)、股份制银行(1.56%)和农商行(1.58%)次之,民营银行虽以3.83%居首,但环比减少0.08个百分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分析,市场普遍预期利率走低,银行若保留高息长期定存,将锁定未来负债成本。此外,3年期利率高于5年期的倒挂现象已削弱长期产品吸引力,而信贷需求放缓导致银行缺乏匹配资产,揽储动力进一步下降。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引导资金流向更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居民理财需主动适配低利率时代

付一夫建议,居民应重构资产配置,通过阶梯存款、储蓄国债、中低风险理财等工具平衡收益与流动性。例如,将资金分散至不同期限存款或购买国债,既能保障部分流动性,又能获取稳定收益。

袁帅强调,监管部门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同时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升消费者理财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例如,通过社区讲座、线上课程等形式普及基础理财知识,帮助居民规避高收益陷阱。

业内普遍认为,中小银行调整存款产品将成为趋势,行业将加速向“成本管控+服务升级”转型。居民理财需主动适应低利率环境,通过多元化配置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