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内电池行业大会上,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议题引发资本热议,但固液混合电池(半固态电池)却凭借“安全可控、成本可接受”的特性,成为车企与电池厂更务实的选择。这一技术路线正以渐进式创新姿态,重塑动力电池产业格局。
产业领袖力挺半固态技术路线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直言全固态电池资本炒作过热,其大规模车载应用仍需5-8年突破材料与工艺瓶颈。他透露,蜂巢能源为某车企开发的半固态电池已于11月量产下线,计划明年搭载中高端车型。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则公布,公司已建成4GWh半固态电池产线,产品能量密度达300Wh/kg。
这种理性态度折射出行业对技术路线的深刻认知。当全固态电池仍困于实验室阶段时,半固态电池通过“固态电解质提升安全性+液态电解质保障离子传导”的混合设计,在安全与性能间实现精准平衡。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吴志新预测,全固态电池商业化需等到2032-2033年,这为半固态技术提供了关键发展窗口期。
技术经济性催生产业共识
半固态电池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技术兼容性强,现有产线改造成本仅为全固态电池的30%-40%;其二,材料体系突破奠定基础,中国已实现硫化物电解质吨级出货,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同步突破;其三,性能指标直逼高端需求,搭载车型续航达800-1000公里,10分钟快充可补充400公里续航。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指出,这种“渐进式创新”正获得产业链全面支持。上游材料企业加速固态电解质产能建设,多家实现吨级月供货;设备供应商开发出适配生产环境要求的解决方案,为规模化生产扫清障碍。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26年固液混合电池搭载量将突破十万辆级,标志着技术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
理性投资规避技术泡沫
尽管产业化进程加速,但资本市场过热现象引发警惕。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直言,当前近30家企业宣布的固态电池产线建设计划存在非理性因素。他预测,即便未来全固态电池实现规模化,市场占有率也难超20%,建议行业聚焦安全、降本、增效的“微创新”。这种观点与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的“体系竞争论”形成呼应,后者强调产品质量、渠道建设等综合维度的重要性。
全球视角下,中国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已取得领先优势。日本、韩国虽在全固态研发起步早,但在产业化应用上更为谨慎。这种差异化选择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助力其在下一代技术竞争中占据主动。
安全与多元场景驱动技术进化
安全始终是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命题。固液混合电池通过减少液态电解质用量,显著降低漏液、热失控风险,成为当前提升本质安全的最经济方案。在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特性更显优势。四川傲势科技董事长郭亮指出,飞行器对电池的严苛要求与半固态技术特性高度契合,预示着广阔应用前景。
从高端电动车到低空飞行器,从续航突破到安全升级,半固态电池正以现实主义姿态勾勒技术演进蓝图。正如行业人士所言,这或许不是终极方案,却是当前产业条件下最具可行性的选择。随着2026年规模化推广节点临近,这场由“中间道路”引领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动力电池的未来格局。
(作者 王帅国)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王帅国
汽车与出行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报道产业转型、车企动向等,对造车新势力、国内品牌关注较多,擅长现场采访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