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某因学术履历造假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涉及高考状元身份、公派留学经历、国际奖项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造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暴露了个人诚信问题,更折射出高校人才评审机制的深层漏洞。
官方通报:确认学术不端,解除聘用协议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今年9月收到关于教师郭某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后,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经查证,确认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依法解除与其的聘用协议,并妥善安排其团队师生。同时,学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正在侦办中。通报还承认在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将严肃问责并举一反三。

江苏科技大学发布情况通报 图/学校官方微博
履历造假:从高考状元到国际科学家的虚假光环
公开资料显示,郭某曾被包装为“学术明星”: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长期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等前沿领域研究,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然而,这些光环背后隐藏着诸多疑点。
疑点一:高考状元身份存疑
据《中华英才》半月刊今年5月报道,郭某自称1994年以陕西省理科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但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当年理科状元实为西安中学的楚怀湘。这一基本事实的矛盾,直接动摇了其学术履历的根基。
疑点二:公派留学经历造假
报道称郭某1998年获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进入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朱迪·拉珀院士课题组。但伍伦贡大学官网显示,拉珀2008年才加盟该校,1998年时仍在悉尼大学任职。这种时间线的错位,暴露出其留学经历的虚假性。
疑点三:国际奖项与学术兼职虚构
郭某宣称2006年加入德国国家科学院先进材料及纳米科技学院,成为赫伯特·格莱特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并提出“郭氏模型”。但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显示,格莱特从未在该机构任职。此外,其自称担任《材料学报》和《书面材料》编委,但两期刊官网均无其信息。
疑点四:国家科技进步奖冒领
科技部官网显示,2013年二等奖和2016年一等奖获奖名单中虽有同名者,但所属单位分别为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郭某无关。

江苏科技大学原教授郭某 图/网络
深层反思:高校人才评审机制亟待改革
这起事件引发教育界对人才评审机制的深刻反思。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指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在人才评审中“话语权”过低的问题:“人事部门权力过大,又背负引进‘大牛’的绩效指标,导致类似郭某的虚假履历能够通过层层筛选。”
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专家周鹏(化名)表示:“如果履历完全造假,这不仅是个人诚信问题,更暴露出高校引才机制的严重漏洞。”媒体报道还揭示,郭某今年7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但该机构实为民间组织,与国家学术机构存在本质区别。
学校背景:特色鲜明的行业型高校
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显示,该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2023年确立“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此次事件无疑为其人才强校战略蒙上阴影。

《中华英才》半月刊今年5月曾对郭某进行报道
结语:学术诚信是科研生命的底线
这起事件再次敲响学术诚信的警钟。当虚假履历能够轻易突破高校人才评审防线,不仅损害学术尊严,更可能误导科研方向。如何建立更科学、透明的人才评价机制,让真正有实力的学者脱颖而出,是整个教育界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鹏为化名)
作者:胡可欣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