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港股市场再度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市场情绪的微妙转变背后,隐藏着两条从独立发展到交汇融合的核心主线——一条是“风起于外”的宏观流动性拐点,另一条是“功成于内”的产业基本面共振。这两条主线如何交织,又将为港股创新药板块带来怎样的投资机遇?
一、外部催化:全球流动性拐点初现
本轮港股市场预期的首要变化,或源于宏观流动性环境的改善。此前,美国政府停摆事件导致财政支出停滞,而税收等资金持续流入TGA(财政存款账户),形成“只进不出”的局面,近万亿美元流动性被暂时锁定,推高了美元资金成本,对全球风险资产形成压制。然而,随着政府重新开门,被“锁住”的流动性将重新注入市场,TGA账户余额的下降将成为流动性转向宽松的重要信号。
与此同时,暂停发布两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即将恢复公布,这很可能成为市场降息预期升温的催化剂。一方面,政府停摆会通过减少政府雇员人数、延迟薪资发放等方式拖累就业数据;另一方面,经济走弱迹象也为美联储提供了政策转向的理由。一旦降息预期强化,美元流动性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为港股等风险资产的反弹创造条件。
港股作为外资进出高度自由的市场,对美元流动性极为敏感,历来是资金转向的“先行指标”。因此,当财政恢复正常支出、降息预期强化的“组合拳”有望巩固美元流动性宽松态势时,前期因流动性紧张而产生的悲观交易逻辑便有望被扭转,港股创新药板块或率先受益。
二、内生动力:创新药基本面强劲支撑
如果说流动性解决“估值”问题,那么基本面则解决“业绩”与“信心”问题。港股创新药板块的底气,既源于“外部东风”,更来自“内部功底”。
短期业绩印证内生价值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医药行业受集采、医保控费影响整体承压,但创新药板块仍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3.34%,归母净利润增速领先,“创新驱动”特质凸显,逆势增长验证了其内生价值。
短期催化:支付端破局在即
2025年11月,医保谈判与“首次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已完成,结果预计12月上旬公布。机构普遍认为,“医保+商保”支付端改善将为创新药企业带来新增长机遇,尤其放量初期纳入双支付的品种,收入有望快速提升。
长期逻辑:创新输出与政策红利
中国创新药产业已进入“出海2.0时代”,从“引进模仿”转向“创新输出”。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研管线规模已居全球第二,未来多款创新药及新适应症上市将形成业绩催化。同时,药审红利加速研发上市、医疗反腐影响缓和、集采政策更重质量合理性,多项政策共同优化行业经营环境。
三、双重共振:港股创新药弹性最高
当“外部东风”与“内部动力”汇聚,港股创新药板块有望成为本轮修复的焦点。一方面,创新药板块对融资环境高度敏感,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有望直接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率先推动估值修复;另一方面,Q3的逆势业绩、12月的商保催化以及“出海2.0”的长期逻辑,为板块提供了扎实的业绩支撑。
四、投资工具:港股通创新药ETF南方(159297)
鉴于板块高弹性与个股波动风险,投资者或可通过港股通创新药ETF南方(代码:159297)来捕捉这一机遇。该产品紧密跟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国证),该指数在更新编制、剔除CXO企业后,创新药企“含纯度”更高,主题特征更加鲜明,汇聚了创新药龙头企业。
截至2025年8月13日,该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为109.02%,大幅跑赢同期的CS创新药、SHS创新药、恒生沪深港创新药50指数,其表现也优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同时,该指数估值位于近3年分位数的36.69%,在经历大幅上涨之后,其估值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以下水平,具备较高的投资性价比。
五、结语:坚守长期逻辑,把握星辰大海
宏观环境的改善有望为港股创新药板块提供向上的弹性,但中国创新药真正的星辰大海,在于其日益凸显的国际竞争力与临床价值。面对机遇,投资者不妨少一分对短期波动的焦虑,多一分对产业长期逻辑的坚守。毕竟,资金决定了短期能飞多高,而硬科技与创新成色,才决定了未来能飞多远。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