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速度神话到召回风暴
当中国储能行业沉浸在海外订单激增的喜悦中时,一则来自澳大利亚的召回公告撕开了行业狂飙背后的隐忧。2025年11月19日,澳洲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官网发布强制召回令,要求思格新能源(Sigen Energy)立即召回其主力产品SigenStor EC单相8/10/12kW储能控制器。这款上市仅两年、曾创造单月12.1亿元营收的爆款产品,因AC插头过热风险成为行业史上最快被召回的储能设备,其冲击波远超经济损失范畴。

召回风暴核心:一个AC插头的致命隐患
ACCC公告显示,涉事产品型号为SigenStor EC 8kW/10kW/12kW(单相),销售期间为2025年3月4日至11月18日。问题部件直指快速接入式AC插头——这种需套接铁芯并压接的部件存在设计缺陷,可能导致接触电阻升高引发过热,极端情况下会损坏设备甚至起火。尽管尚未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但监管机构已认定该风险具备可重复性且概率不可忽视,直接启动最高级别的正式召回程序。
值得关注的是,澳大利亚对户储系统安全监管堪称全球最严。其标准不仅覆盖电芯热失控、电池管理系统异常等传统风险点,更将导线接触点松动、潮湿环境微腐蚀等长期隐患纳入强制检测范围。此次召回的AC插头问题,暴露出思格新能源在产品生命周期验证上的严重不足。
狂飙背后的三重危机
1. 高毛利与低安全的悖论
招股书数据显示,SigenStor毛利率从2023年的32.2%飙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51.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阳光电源20%-30%,固德威20%-35%)。但这种异常利润并未转化为安全投入:公司研发人员年薪集中在10-30万元区间,而销售人员年薪高达30-80万元;分销返利力度持续加码,在澳洲市场推出积分换iPhone、家电等激进激励政策。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直接导致产品可靠性验证被压缩。
2. 渠道扩张失控的连锁反应
为冲击澳洲市占率第一,思格新能源构建了超常规的渠道体系:分销商数量从2022年的零家暴增至2025年4月的119家,返利周期缩短至行业罕见水平。这种“以速度换市场”的模式催生两大恶果:一是安装商为追求积分奖励赶工作业,AC插头压接工序合格率下降;二是企业过度依赖渠道反馈,难以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机制。当产品跨越多个电网标准与安装商群体时,标准化设计的AC插头结构成为必然的薄弱环节。
3. 产品生命周期的致命压缩
户储设备需在家庭环境中稳定运行8-15年,其核心风险不在于电芯本身,而在于导线接触点、插头腐蚀等长期隐患。行业惯例要求产品经历至少两年研发、一年打样、一年工程验证、一年市场试运营的完整周期,但思格新能源的SigenStor从2023年6月发布到2025年召回,仅用18个月就完成“上市-爆单-召回”的全过程。这种违背行业规律的速度,使AC插头成为首个暴露的质量雷区。

行业警钟:中国储能的海外困局
思格事件绝非孤立案例。此前古瑞瓦特、固德威等企业均因安全隐患被澳洲召回,艾罗能源采用LG电芯的户储产品更引发严重火灾。但思格的特殊性在于:其是中国唯一能在两年内跻身欧洲市占率前列、并登顶澳洲市场的储能企业。当这样一家标杆企业出现质量危机,国际市场必然形成“中国企业扩张过快,质量失控”的负面认知。
当前海外储能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德国、意大利电价下降,欧洲库存高企,政策补贴进入不确定周期,户储新增装机增速从2023年的71%骤降至2024年的12-15%。在市场增量萎缩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间的竞争已演变为对安装商、分销商的争夺战,渠道返利与终端定价权成为核心战场。思格的激进策略,正是这种恶性竞争的极端缩影。
反思:速度与质量的永恒命题
思格新能源的召回事件,撕开了中国储能行业狂飙突进背后的质量裂缝。当企业将资源过度倾斜于市场扩张而非产品验证,当监管套利取代技术创新成为竞争手段,所谓的“新三样”高质量发展便沦为空中楼阁。对于行业主管部门与资本市场监管者而言,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是什么力量在驱使企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追求速度?当海外召回成为常态,中国储能的全球化之路还能走多远?
这场风暴留给行业的,不应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应成为重构竞争规则、重建质量信仰的转折点。毕竟,在关乎家庭安全的储能领域,任何速度神话都抵不过一个可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