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员工在加班,老板在南极”——当俞敏洪的南极内部信引发全网热议,一场关于企业家与南极旅游的讨论悄然展开。这封本意激励团队的信件,为何会演变成舆论风暴?互联网大佬们为何对这片冰雪世界情有独钟?
一封内部信引发的争议:南极与现实的割裂感
2025年11月16日,新东方成立32周年之际,俞敏洪从南极发回全员信。信中描绘的“翡翠般的冰山与无边的宁静”与员工们“企业微信红点闪烁”的加班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这封信中17次出现“我”、5次提及“南极”,却对员工压力只字未提。次日,一篇《给俞敏洪的一封回信》以“北京出租屋里的普通员工”视角回应:“您那里有冰川闪光,我这里只有未读消息的红点”,将舆论推向高潮。
面对质疑,俞敏洪回应称此行是应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邀请,旨在探讨青少年自然教育前景,并透露新东方南极考察之旅计划于明年启动。这一解释虽平息部分争议,却意外揭开了南极旅游在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的崛起趋势。

南极游:中国高端旅游新宠
胡润研究院《中国奢华旅游报告2018》显示,极地旅游吸引力仅次于环游世界,位居旅游主题第二。IAATO数据显示,2024-2025南极季全球游客11.8万人次中,中国游客达1.17万人次,占比1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客源国。
一趟典型的南极之旅需经历:国内出发→迪拜/欧美转机→阿根廷乌斯怀亚→乘邮轮穿越德雷克海峡→登陆南极半岛。全程需忍受逼仄机舱与晕船折磨,自由活动时间多在邮轮上参加舞会、讲座或享受自助餐,仅在登陆点可近距离观赏极地动物。价格方面,从5万元基础套餐到148万元豪爵套房不等,俞敏洪选择的“夏古号”29天行程报价约30万元/人。

企业家南极“团建”:社交货币与自我证明的双重需求
胡润、傅盛、王石等企业家早已踏足南极。2025年1月,武汉新创元副总裁杨念群将企业旗帜插上南极极点,以此激励员工。南极游宣传语中“百位商界领袖共同形成极友圈”“十几天朝夕相处实现共修”等表述,揭示其社交属性。
自2008年国内首条南极路线开通以来,高端旅游俱乐部将“人脉”“共同进步”等概念与南极绑定,使其成为继西藏净化心灵、318国道诗与远方后的新社交标签。动辄20天的行程中,企业家们通过共同挑战极端环境建立信任,这种“稀缺性体验”成为拓展商业合作的独特场景。

为何是南极而非北极?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博弈
与北极相比,南极的独特性在于《南极条约》确立的“无主之地”属性——全球12国签署条约禁止私人开发,使其成为更纯粹的探险圣地。北极虽气温更温和且存在领土归属,但南极的“无人、更残酷、更极限”特质,恰好满足企业家“证明自我”的心理需求。正如某旅游从业者所言:“征服南极的成就感,远大于北极。”
从俞敏洪的争议到企业家群体的选择,南极游已超越旅游本身,成为高端消费、社交资本与自我实现的复合载体。当商业领袖们站在地球尽头,他们追逐的或许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生命体验。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内部信”风波后,俞敏洪回应南极游:应奚老师邀请来南极,为青少年考察自然教育
半岛都市报:追热点|俞敏洪内部信引发热议!企业家贩卖“鸡汤”咋老翻车?
新浪蜂鸟:企业家为什么爱去南极?
新周刊:3万5一张船票,这届中产抢着去南极「上岸」
物质生活参考:文艺青年去西藏,中产精英去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