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某因涉嫌学术履历造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事件不仅暴露出个别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更折射出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中存在的审核漏洞。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今年9月收到关于教师郭某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后,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经查证,确认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依法解除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作出妥善安排。同时,学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校方承认在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将严肃问责并完善相关制度。

江苏科技大学发布情况通报 图/学校官方微博
履历造假疑云重重
公开资料显示,郭某曾担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头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光环,长期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等前沿领域研究,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然而随着调查深入,其学术履历中的多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郭某自称1994年以陕西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但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记录显示,当年理科状元实为西安中学毕业生楚怀湘。关于留学经历,郭某声称1998年在悉尼大学任教的朱迪·拉珀院士指导下开展纳米材料研究,但伍伦贡大学官网证实拉珀2008年才加盟该校。

江苏科技大学原教授郭某 图/网络
在科研成果方面,郭某宣称提出的"郭氏模型"发表于《自然·材料》,但期刊官网检索显示2006-2023年间27篇相关论文均无其署名。其编委身份也遭质疑,《材料学报》和《书面材料》官网均未列明其为编委。更引人注目的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虽存在同名获奖者,但所属单位分别为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才评审机制遭质疑
这起事件引发学术界对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刻反思。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指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在人才评审中话语权弱化的问题。"人事部门掌握着引进指标,为完成绩效往往降低审核标准,导致类似郭某的虚假履历能够层层过关。"
教育领域专家周鹏(化名)表示:"如果履历完全造假,这属于极端个案,但暴露出的人才评审漏洞具有普遍性。"据媒体报道,郭某今年7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但该机构实为民间组织,与国家学术机构存在本质区别。

《中华英才》半月刊今年5月曾对郭某进行报道
学校建设与反思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已关闭郭某个人主页。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共建高校,该校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2023年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此次事件无疑为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敲响警钟。
校方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在今后的人才引进工作中强化专业评审权重,建立多维度审核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起学术造假风波不仅是个体学者的诚信危机,更成为推动高校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契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鹏为化名)
作者:胡可欣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