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张颖二十年投资路:从经纬崛起看中国创投变迁

时间:2025-11-20 17:22:10 来源:投中网 作者:投中网

“我这人‘智商中上,狗运七分’。”张颖在自述中坦言,若说取得些许成绩,更多应归功于时代红利。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让不同背景的人得以在包容多元的环境中探索前行,而他恰好在场,见证并参与了这场浪潮。作为经纬中国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用二十年时间,从一名普通投资人成长为行业标杆,其故事本身就是中国创投史的缩影。

当董师傅邀请他为新书撰写导读时,张颖起初有些犹豫。尽管常读投中网作者的文章,也乐于分享观点,但他始终以“从业者”自居,强调诚实面对自我。最终,他决定以经纬中国的成长为主线,复盘二十年来的关键决策与行业洞察。这本书的第一段,将他拉回2003年——那时他以美国中经合集团执行副总裁身份参与分众传媒第二轮投资,凭借“想象力”押中未来明星公司。这段经历,成为他投资生涯的起点。

选势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突围

经纬中国的崛起,始于对移动互联网的精准布局。2008年创立初期,张颖与徐传陞、邵亦波在厦门组织团队建设,讨论如何在新时代突围。他们达成共识:投资要找“真正懂业务、有网络、有直觉的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资精英。这一策略让经纬快速杀出重围,投中陌陌、饿了么等明星公司,实现阶段性跨越。

但张颖深知,投资不仅是“选对项目”,更要“陪跑到底”。经纬早早意识到投后服务的重要性,不惜投入重金搭建专业团队:法务、招聘、PR部门一应俱全,还创立亿万创业营,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甚至协助企业对接外部资源。这些实打实的投入,让经纬在创业者心中积累了深厚信任,也形成了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选战场:双币基金的先行者

2010年,当行业仍以美元基金为主时,经纬率先布局人民币基金,成为国内首批“双币基金”玩家。这一决策源于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念:“聚焦中国,只投中国”是长期不变的原则。张颖解释,人民币基金的建立不仅是顺应政策,更是为了匹配不同投资人的需求——早期基金退出周期长,而人民币投资人更看重回报效率(DPI);成长期基金则能抓住1-4亿人民币规模的投资机会,周期更短、回报更稳健。

这种打法与当时美元基金的主流思路截然不同,却让经纬的路越走越宽。2012年,经纬又推出第二支成长期基金,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张颖坦言:“拥抱双币基金,是我们最擅长、也最能创造价值的方式。”

跟趋势:新能源车布局的“关键锚点”

经纬的第三次转型,始于对国家科技战略的敏锐感知。内部多次碰撞与探讨后,团队意识到“科技自强”将成为长期主题,于是调整架构、加大投入,将投资重心转向科技领域。投资理想和小鹏汽车,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

张颖回忆,起初他并不看好新能源车,但一次与车主的闲谈改变了他的看法。看到新能源车渗透率加快的事实后,他立刻召集会议,决定全力投入。王华东建议认真研究理想汽车,张颖全力支持,经纬的新篇章由此展开。后来,新能源汽车成为渗透芯片、机器人、AI和先进制造的“利器”,让经纬的科技投资更加从容。王华东的持续判断与行动,对经纬的转型至关重要。他的独立思考、坚决执行,让团队更早切入“科技强国”方向。理想(王华东主导)和小鹏(万浩基主导)的成功,成为科技版图中的关键节点,也让经纬深入科技产业脉络。

团队:三人决策机制与互补性格

过去十八年,经纬经历了多轮周期更迭,但张颖强调,自己并非唯一决策者。他更像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在项目跟投、后续加码环节担任核心角色,而长期陪伴创业者、尊重创业者文化,才是他最看重的底色。

团队中,张颖以“对人性的洞察”著称。他能快速看到一个创业者的核心驱动力与底层逻辑,甚至预判其在压力下的表现。徐传陞则更沉稳,擅长在复杂局面中做出理性判断,构建框架、辨别趋势的能力让经纬步伐稳健。王华东则是“行动派”——善于学习、提炼,更敢于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持续迭代。三人性格互补,共同推动经纬前行。

自强则万强:张颖的投资哲学

“自强则万强”是张颖的核心价值观。他解释,这是一种人生观:自强是手段,万强是目的。例如,在“利他”这件事上,他很少输给别人。当真正用心对待别人、不为利益付出时,个人与经纬的能量都会放大,从而拿下更多优质案子。但他也强调,人不应执着于回报,只问当下是否值得伸手——“活得简单、纯粹,才能自由。”

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他的社交圈中。张颖的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骑越野摩托的“狠人”,他们平时是普通职员,但能在荒山中硬撑七天,韧劲与生命力让他珍惜;另一类是各领域持续迭代、始终向上的头部人物,包括制片人、导演、运动员、建筑师等。与他们同行,张颖不断反思自我、更新认知。

未来:中国创业土壤仍会孕育优质公司

回顾经纬的二十年,张颖感慨:2008年成立时,美元基金入华潮已过去三年,但迟来的几步并未让我们错失任何浪潮。他相信,时机重要,但没那么重要。今天,只要有能力募到钱、有一套方法论,做投资仍不晚——“因为中国这片创业土壤上,未来仍会源源不断地长出优质创始人和公司,无论他们做国内生意还是海外生意。”

最后,张颖邀请读者从2005年的故事开始,重温这场中国创投的二十年之旅:“本书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大历史中,观察风险投资二三十年的小历史,既有客观史实,也有作者的独立思考。作为亲历者,回头审视这段往事,仿佛穿越一座由信仰建造的城邦——有些人信仰坚定,有些人摇摆,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