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彭婷婷)在全球化浪潮中,中非经贸合作正以创新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1月19日,第四届中非经贸西湖大会暨中非经贸合作资源对接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开幕。这场汇聚800余名中非政、产、学、研界代表的盛会,以“高水平对非合作 高质量中非经贸”为主题,通过“主论坛+平行论坛+资源对接+好物展示”的多元形式,全面呈现浙江在中非经贸领域的探索成果,为构建双边合作新范式提供实践样本。

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化离不开长效机制的支撑。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前沿,浙江通过智库研究与平台搭建双轮驱动,为双边务实合作开辟广阔空间。浙江工商大学作为核心智库力量,其下属的浙商研究院、中非经贸研究院及区域与国别学院,通过深度研究非洲市场与合作模式,为政府与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毛秋红指出:“中非经贸合作的未来需产、政、学、商多方共创。浙江将携手非洲伙伴,推动双边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中国企业以新姿态开拓非洲市场。”

杭州市贸促会(杭州市国际商会)会长张鸿斌透露,自2022年以来,该机构联合浙江工商大学、中非民间商会等单位,已连续举办4届中非经贸西湖大会,并通过中非桥平台承办30余场资源对接活动,促成3000余家企业与2000余名非洲采购商达成3亿美元意向合作,为浙商、华商“抱团出海”搭建关键平台。

活动举办地杭州未来科技城党工委书记郭云伟表示,该区域已与非洲开展经贸往来的企业超300家,此次大会将进一步推动双边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浙江在传统领域投资基础上,正抢抓非洲新经济产业机遇。《中非经贸合作蓝皮书(2025)》显示,中非贸易模式正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未来将在工业、农业、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迎来更多合作契机。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陈寿灿分析,浙商深耕非洲市场的三大核心优势在于:平等立场孕育的市场基因、“义利并举”的商业精神,以及从“商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的升级实践。商务部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毛小菁则聚焦政策环境与产业机遇,为企业提供风险规避与机遇把握的对策建议。
杭萧钢构、华友钴业等企业通过境外并购、产业园建设等方式,构建“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生态共建”模式,在复合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大会发布的“中国浙商出海非洲典型案例”中,华为、巨石集团等10家企业入选,彰显浙江企业在产业链融合中的创新实践。

大会启动的“中国五金品牌出海非洲行动计划”,将推动中非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互补。塞内加尔贸工部与杭州市贸促会签约、中非桥与余杭区贸促会达成战略合作,以及浙江国际供应链与外综服专业委员会、中非数智商业联合实验室的揭牌,标志着双边合作在产业、服务、科研领域取得新突破。
浙江汇聚高端智库、协会组织与企业代表,形成中非合作强大合力。中非民间商会荣誉会长汪力成指出,全球供应链正重构为分布式体系,非洲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企业需关注并深度参与。

达之路集团董事长何烈辉建议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守法律红线、推动本土化运营、避免盲目跟风、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格雷斯通董事长苏拉则强调,中国企业可通过解决非洲就业问题增强投资竞争力。
大会同期举办“中非经贸20人论坛”“中国建筑建材建工出海论坛”等四场平行论坛,覆盖核心领域需求。展示区的“品牌展览”集中呈现中非合作成果与“非洲好物”,穿插的特色表演吸引参会者驻足;“2025国际青年与出海企业人才对接会”则为双边青年创业者搭建项目洽谈桥梁。

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表示,大会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精神的生动实践,通过智库赋能与机制创新,为双边经贸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图片由主办方提供)